焦点专题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号
西方.东方.到台湾 2017新点子乐展
「排练时,我一听到声音眼泪就整个掉下来,我真的认为我一辈子都写不出他们那样的音乐。」身为一位作曲家,作品备受国内外团队演出与讨论的赵菁文,却在实验剧场聆听乐手歌唱后,坦诚地说出这段话。 「新」到底是什么?也许需要经过碰撞,才知道原来遍寻不著的珍贵声音,就在我们身边。 倾听二○一七年新点子乐展策展人赵菁文与舞台暨灯光设计邓振威的对谈,了解台湾音乐的现代性,再听听音乐会的安排。由古典强势的欧陆,回归亚洲的新记忆,於是我们明白音乐的创作不再遥远,而是从西方、东方、到台湾。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号
「点」石成金 无形的幕后推手 赵菁文 邓振威
作曲家与灯光艺术家在舞台上是看不见的,音乐与灯光也都是一种摸不著的氛围,但却足以映照出创作者独特的个人特质。作曲家赵菁文与灯光设计师邓振威,两人合作多次,台上是合作无间的好伙伴,台下都是喜欢「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者;一个从小品学兼优,一个是及格边缘,两个人的极端差异,在创作路途的理念上却拥有著共向性。邓振威从小也学音乐,所以很了解音乐的呈现;反而赵菁文接触剧场后才开始慢慢学习接受灯光。 透过彼此,两人消解了自身过去创作脉络中的主体性,向对方领域提问,反思,碰撞,进而更了解音乐剧场合作中确切的跨度。因为对艺术的热情与执著,让这对跨领域合作的幕后推手,共同谱出新点子乐展的全新风景。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号
在各自表述中 追求现代化与自我认同 浅谈现代音乐中的台湾现代性
不能否认的是,现代性曾经作为一种汰旧探新的力量,推动著廿世纪的艺文与音乐发展。然不同的研究者都指出,作为这个潮流下发展出来现代音乐不易被定位的情形。台湾是一块外来文化与观念不断输入的土地,从现代性一词被转换投射或有意识使用的情况来看,台湾现代音乐的发展,可以说反映了一个不同时代、不同群体各自表述,追求音乐现代化和自我认同的过程。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号
一段从远方返航、发现自己的旅程 2017新点子乐展「亚洲新记忆」
今年的新点子乐展以「亚洲新记忆」为主题,铺展出两周内的三档演出:「不承受时间的花」、「来自中亚的新语」与「境共声」。策展人赵菁文透过「欧洲—中亚—台湾」的脉络,从地理环境、时间与文化的意义,展开一段从远方返航、发现自己的旅程,也反映了当代亚洲人重新以亚洲作为出发点省思现代性的潮流。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号
最后的「维新派」
黄昏时分,在卫武营的草原上, 一艘结构外露的巨大船体, 将带著人们航行未知: 涂白面孔的演员、到访的观众; 日本人、台湾人、在场的与不在场的。 这是最后一次出航了。 他们曾经行过世界, 遥远的巴西、欧洲、美国、新加坡到纽西兰, 一切的起点,永远是大阪。 创立长达四十年的日本维新派剧团, 随著主要创作者松本雄吉逝世,亦将解散。 剧本的最末页、故事的最终句, 抵达了当初遥想的剧名所在:台湾, 那将是最后的维新派演出……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号
艺术的法外之徒 建构剧场「异世界」 最后的维新派:松本雄吉的剧场维新
成立迄今四十七年的日本剧团「维新派」,是等同於创办人松本雄吉的存在。出身美术背景,早年受前卫艺术与超现实主义滋养的松本,以独特的世界观与美学发展剧场创作:用他理解世界的眼光,细探生活在城市里的个体,独特的各种面向;更以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创作超大规模的户外剧场。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号
在天地之间演出 从排练场创作出戏剧 访维新派剧团制作人清水翼与导演平野舞
依循著去年骤逝的维新派创办人松本雄吉的心愿,原剧名中就有「台湾」二字的《AMAHARA 当台湾灰牛拉背时》依原订计画,将於十月底、十一月初来台演出,而这也是创立迄今四十年的维新派剧团的熄灯之作。透过访谈该团制作人清水翼与《AMAHARA 当台湾灰牛拉背时》导演平野舞,我们进一步认识维新派剧团的创作特色与工作方式,以及创办人松本雄吉的生前面貌。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号
沿海上之路前进 驶往未知南国 关於《AMAHARA当台湾灰牛拉背时》
向来关注移民及漂流主题的松本雄吉,曾用「多岛海」描绘东南亚地理环境,并将日本与这许多岛屿间的连结,称作「海之道」。源自松本雄吉二○一○年创作的《当台湾灰牛拉背时》,将来台演出的《AMAHARA 当台湾灰牛拉背时》可说是全新的制作,失去松本雄吉的维新派成员,沿著那条已然成形的海上道路、将过去的演出概念作为出发点,试图解读「松本笔记」的只字片语,创作了属於他们的最后作品。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号
挖掘灵魂 跨越文化 关於法国编导帕斯卡.朗贝尔
十五岁就开始剧本创作的帕斯卡.朗贝尔,表演者就是他书写文本的重心,他们的外型、音色与气质都是他创造角色、发展对话的依据。他的剧本以行云流水的文字提出现世的种种困惑,无论其涉及经济、政治、种族、情感、死亡还是艺术创作;也以精简的场面调度,树立独一无二的剧场美学风格。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朗贝尔不断尝试各种可能性,企图跨越语言、文化、形式的疆界。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号
朗贝尔《一生》 绘画作品的回忆显灵
。二○一七年,朗贝尔以六名国家级演员的形象出发,编写出一部让人觉得吊诡却充满诗意的剧作《一生》。该剧在今年五月首演后就深受好评,透过老中青三代演员精采的演绎,观众深刻体会到朗贝尔文字独特的魅力,以及他精简却丰富的场面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