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全球击乐震撼 为人才打造顶尖平台 专访黄?俨谈「第一届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大赛」

即将与第九届「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同步举办的「第一届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大赛」,是台湾第一次举办国际级大型打击乐音乐赛事,主办单位击乐文教基金会如何规划与思考,都让外界相当好奇。朱宗庆打击乐团资深团员既评审之一的黄?俨表示,趁著国际打击乐节世界各国顶尖团队齐聚台湾的机会来举办大赛,正是期待藉此让高手相互观摩,也让优秀新生代能被世界看见。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群英汇聚 击动音乐擂台 世界击乐赛事略览

台湾将首度举办国际级的击乐大赛,趁此机会,也让我们来认识国际上知名的击乐大赛,如卢森堡国际击乐大赛、荷兰的川普国际击乐大赛、比利时环球马林巴木琴大赛等,都是各国击乐菁英登场较劲的音乐擂台。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尽情敲打 点燃热情五月天 预览2017台湾国际打击乐节

今年的台湾国际打击乐节以「非比寻常」为题,邀请当前最热门、能力与创意正处在巅峰的击乐家与乐团来台演出,亦包含了罕见的民族乐器石琴、新创乐器飞碟鼓与电子鼓,是世界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同时交会互放光亮的时刻。十二个国家、十一组团队、共四十一位演奏家,将热情地点燃台湾五月的天空,掀起击乐热,使台湾将再次成为世界击乐的焦点。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2017新点子剧展 全能真相改造王 剧场「后真相」

真相,能愈辩愈明? 在这资讯爆炸、内容农场充斥的世界里, 谎言,或是说,完全无关乎真伪的胡言乱语, 只要愈多人相信你,就能成真。   在真相之后、演出之前, 新点子剧展三位编导演, 试著以各种方式与前人们对话、 用自己的武器和原著对决。   不光是翻译、移植、改编, 而是用多次的尝试与实践, 或用偷渡的,或用心得回应, 从现存的架构里,说出他所感知的真相, 他想挑战的真理,他所依据的真实。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召唤剧场! 肢解「后真相」

「后真相」(Post-truth)是二○一六年的关键词,在社群网路与即时通讯软体兴盛的当下,让假新闻泛滥成灾,即便是标榜自由民主开放多元的英美两国也成为重灾区。剧场作为真相的试炼场域,叛逆者、革命者的出产地,在「后真相」时代如何因应?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王嘉明《血与玫瑰乐队》 混音莎士比亚 社群网站里的玫瑰战争

历史是怎么写成的?历史人物是怎么塑造出来的?王嘉明透过《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车场》、《理查三世》,与即将为新点子剧展揭幕的《血与玫瑰乐队》,两度三番地深入探究这段历史/莎剧的构成,甚至演出全程开放拍照与上网,在社群媒体当道、假新闻很日常的当下,让观众切身体验「历史真相」的暧昧难解。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高俊耀的《亲密》 偷渡品特 留下暧昧、藏匿真相

高俊耀的《亲密》并不以哈洛.品特的任何一出戏为底改编,而是设法以品特的作品结构出发,编写全新的剧本,「我会说是『偷渡』,这个概念很有趣,好像我把一个东西变成我的了。」如果真要说的话,《亲密》与哈洛.品特的《往日时光》有些接近,品特剧本特有的暧昧性,也在此发挥,从嬉闹到认真再转为暧昧不明、从诚心独白到恣意说谎最后创造过往,真相即使不清,却也能从中发现试图构建权力的野心,以及彼此势力的溃散或消长。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李铭宸《夜晚就在森林前方》 面对戈尔德思 剧场就在生活前方

法国剧作家戈尔德思的《夜晚就在森林前方》,是一篇长达六十三页、完全没有句点的独白,是一个男人用他可以想像到的所有文字留住一个陌生人。这样一个文字分量沉重的剧本,鲜少执导文本的导演李铭宸要如何处理?他与编剧郑智源、表演者杨奇殷,用年轻剧场世代的与戈尔德思展开一场全新的对话。从戈尔德思剧中社会边缘人的角度出发,李铭宸和郑智源试图探索一个热爱剧场文化的人,如何迷失在这被文创侵蚀的现代生活之中。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谱写台湾的声音

「一九六○年代之前,台湾几乎没有现代音乐可言。」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当时乐坛的窘况。作曲家在音乐路上不顺遂,偶有新作也只能零星出现,每年几乎只有一场发表。直到几位留学归国作曲家,开始面对自己的根,借西方学院派作曲训练传递原乡情怀。他们登高一呼,召集同好开创交流园地,并由台湾出发,跨出国门,轰轰烈烈地向外发声。 当然,在这些年来,培育作曲家的计画也纷纷出现,从徵曲、比赛到发表、录音、乐谱发行,给予初出茅庐的年轻作曲家们一臂之力。而今,半个世纪过去,草创的艰辛早已拨云见日,前辈创意仍然源源不绝,后起之秀更是百家争鸣。身为作曲家的他们,无论何时何地,永远张开天线、触动感官,用音符刻画心中的台湾,谱写属於台湾的声音。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土地之声 织就五线谱的乡愁 台湾前辈作曲家的原乡情怀

这些前辈作曲家们皆追求过西方学院派作曲训练,但此种训练注重创作者的个人独特性,因此作曲家仍必须面对自己文化的根,诸般创作技巧终究不过是他们为原乡发声的路径。他们不仅双耳是经常张开的,所有感官皆是灵敏天线,不论素材是来自身边、远方,或多年前暂搁在记忆中的声音、或来自任何原乡的人事景象启发,作曲家总有办法将其化为音符,让外国人听见台湾,让台湾人听见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