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号

让老人「玩」他们自己的故事访岁月流转中心艺术总监潘.史怀丝Pam Schweitzer

让老年人「?的」在台上演出他们自己的故事,对於大多数的观?、剧团来说,都是一个新鲜的方向。位於英国伦敦的岁月流转中心,在和老人合作演出的过程中,累积了许多?得大家分享的经验。

PAR / 第41期 / 1996年03月号

一个新的起跑点

最近一年来,表演艺术生态正悄悄地进行「新」舞台的整建工程――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元月成立,将已往政府的补助转向「民营化」,更进一步希望吸引企业赞助以达一百亿目标;然而根据统计,目前全国一千多个文?基金会已累积近二百亿的基金,如何有效运用这一笔庞大资金让文化生态蓬勃发展,引起了多方的讨论与关切。 除了直接的金钱赞助之外,新的赞助模式也不断被开发,兴建剧场、成立表演团队、以艺文活动回馈社区等等;而艺术家们也自力救济式地宣导理念、开发新场地,咖啡剧场、露天艺术节,随著演出型式的多元化、分?诉求,艺术资源重新整合,并平均分散到不同的群?上。 相对已往完全依赖官方资源,相信这一股来自民间的力量对於表演艺术生态将起关键性影响。本刊特就「民间参与」、「资源整合」以及「场地开发」三方面,?读者做专题报导。

PAR / 第42期 / 1996年04月号

童颜童语

「演技?涩」是人生第一幕的剧评。一帧帧剧照?证――没有训练过的表情没有学习过的身段――可是,那却是一场纯我的?情演出。

PAR / 第37期 / 1995年11月号

百变打击乐

敲击,一种最原始的情感表露,最贴近民间生活的演出形式;从庙口到殿堂、稚子到鹤发,传统到现代、学术到即兴,以多采缤纷之貌随处展姿。开放交流后的两岸击乐发展,在几经互访、碰撞后,逐渐汲取大陆的传统与台湾的现代,敲打出一片更广?的世界。

PAR / 第45期 / 1996年08月号

五月,一个剧场能量很高的月份

五月初,「现代剧场?讨会――台湾小剧场1986?1995」连续四天在台北举行。会中进行了论文的发表、座谈、及交流会报。 如果说?讨会?「小剧场史」进行了耙梳整理的工作;那么,国立艺术学院以台湾史?题材,融合说唱、民俗,在五月推出的《红旗.白旗.阿罩雾》,则是?以台湾史?议题的剧场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基础。 《表演艺术》杂志在这两项「剧场的历史」、「历史的剧场」事件发生过后,分别举办了两场座谈会。我们在会中发现,这两项议题的讨论都无可避免的必须面对「剧场的观?在哪里」、「剧场的精神」、「剧场与体制的关系」等问题。 五月似乎是剧场能量很高的月份,在打开更多的讨论空间之后, 希望剧场的理论与实践能产生新的面相。

PAR / 第44期 / 1996年06月号

Papa not at home

艺术活动永远无法靠个人或少部分人的冲动支持,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艺术?育方案,才是根本。

PAR / 第43期 / 1996年05月号

一个新的泊口

九七,是心灵靠岸的日子,抑或「?愁」的开始。在租去与还来的谈判桌上,文化,是「失落」的筹码。面对与离去,都是难下的抉择;而这其间却又经过著什么样的思绪转折。香港,从明年起,一个历史、地理、文化上的新泊口;对我们而言,犹如一面反射「岛」影的水镜。

PAR / 第37期 / 1995年11月号

朱宗庆眼中的大陆打击乐

PAR / 第47期 / 1996年10月号

卖票还是卖艺术?

表演团体和其它企业一样得推出他们的「成品」,所不同的地方是:表演艺术的成品是无法「量产」的;它的创作过程,与最后结果一样重要。表演艺术创作,有各自的「资产」与「负债」得面对,每一个表演团体也要面对自己的属性、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行销要怎么作?有没有原则可寻?我们访问了几个行销成绩、手法,都有?楚规划的团体。希望能在表演团体行销过程中,是卖票或卖艺术的「迷思」中找到一些答案。

PAR / 第43期 / 1996年05月号

给她时间吧! 香港艺术家看「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