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5期 / 1995年09月号
「台北爱乐」十月热闹上市
PAR / 第35期 / 1995年09月号
台湾第一位专业音乐导播
一九八九年一月,南非开普敦交响乐团来台演出,华视做了全程转播,幕后导播吴素祯就此翻开国内音乐传播艺术的新页。身为国内第一位专业音乐导播,其经验?得学习。
PAR / 第36期 / 1995年10月号
缝补一页舞台服装史
时代在变迁,表演团体的演出内容及经营方式也在变。连?演员裁制一件件舞台服装的幕后英雄(雌)们,也渐渐地从老师父手中转到年轻一代设计师身上。目前这一行的工作者如何在经费短缺、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与编舞家、导演、演出者合作无间?透过台湾舞蹈服装制作者、设计者、戏鞋师父的专访,及一场立体的舞台服装秀及座谈会纪录,希望能缝补起台湾舞台服装史的断简残篇。
PAR / 第40期 / 1996年02月号
老兵剧种
结合当地语言、腔韵的大陆地方剧种,一?时,天南地北的都流聚到台湾,在异地的舞台上慰润?心。除了在同?之间传唱表演,盛时,更是年年在地方戏剧联合公演上,扯起南腔北调大竞演。然而,这些来自故?的地方曲艺,似乎就绻萦弥蓄在移入的一代,它们像无眷老兵一样,?能回?交流而枯木逢春,粉妆玉琢起来。问否,春常静好,还是向晚一粲。还是,在已生了根的本土上栽植成株呢?
PAR / 第46期 / 1996年09月号
艺以贯之的重重困境
艺术,尤其是表演艺术因涉及「技术」的养成,多需从小培养,且不可间断,也因此在升学主义的?育制度下,要发展体制内的一贯制专业艺术?育,无可避免地得面临许多的冲突与矛盾。从音乐及舞蹈的「实验班」到纳入特殊?育后改称的「才能班」,从国小到国中、高中课程的逐步设置,一路行来,法令上、执行上所碰撞出的问题,常令艺术?育工作者有力不从心之感;而因「身份」特殊,早已执行「独立」一贯制的戏曲学校,却又因艺术型态跟不上时代转变与社会需要,而产生另一?育方式与内容的困境。去年,艺术?育法草案虽然在立法院已一读通过,但新法的制定是否?能?解决目前困境而带来新机?在立法的过程中,本刊特就音乐、舞蹈、戏曲、戏剧,邀请第一线工作者?读者解析问题所在,希望能?健全的艺术?育新法催生。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号
酿一杯舞台艺术醇酒
「老」代表著智慧的光华。但一具颓败的身躯在现实的表演舞台上,是经不起时间巨轮的挑战――声乐家、舞蹈家们必须在无法保持「高度」时警觉地退下来;演员们必须随著渐驼的身体,作好「转型」的准备――不同领域的表演艺术家如何看待「老」这个命题? 今年,从年初七十高龄的舞蹈家李彩娥巡回全省演出、到年中的资深编导、学者姚一苇自编自导《重新开始》,乃至於年末老人剧团《欢喜扮戏团》赴英演出,都显示出了国内老人表演工作者的活跃与风采。 我们提出这项观察,并以不同角度探讨、报导、分享资深或「老」表演艺术工作者的舞台经验。希望能?向来年轻的台湾表演舞台酿一杯生命醇酒。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号
「老」之语录
PAR / 第44期 / 1996年06月号
新加坡艺语
在多元文化、多元民族的复杂基础上,加上急速的都市化、国际化,新加坡建立起傲世的经济实力与社会秩序,实?不易,实可称奇。然而,在承担巨大转变的过程中,物质条件的丰厚,影响了生活方式;语文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文化取向;西化、现代化的?步,也与传统价?观渐行渐远。在审视文化心理、文化发展的动向上,艺术门类的从业者,在不昧於经济雄风的眩惑下,领先内省,领先反思,领先深耕。那么,新加坡的戏剧、音乐、舞蹈、戏曲,在文化、在时代碌碡的滚动下,开出怎样的花与果?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号
回顾润十年
起於八?年代的小剧场,由於政治环境的丕变,政治议题成为小剧场一路发展的主要诉求。九四年的小剧场,除了有与官方因准演证问题而引爆的大对决之外,人间剧展的「收编论」亦让小剧场一时硝烟四起。反观九五年,在台北县另一种「官方」体制主导下,「身体表演祭」里公然的裸体演出、「破烂生活节」在板桥啤酒厂的大胆作戏,以及十几个团体在自家人的咖啡厅内推出接续五个月的「四流巨星艺术节」,一些比「传统」小剧场更边缘的团体一一正式登场了。在解严前夕小剧场运动开始发展至今近十年,小剧场这个一向较封闭的「领土」内是否开始发生「质变」?我们除了为读者回顾九五年重要事件外,亦请来了小剧场的老人类、新人类,共同为九五年小剧场做一次澈底的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