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现象2:原创音乐剧大爆发,卅年发展迎「高点」? 蓬勃背后却见苍白 产业未来仍待努力

这一年可说是台湾原创音乐剧制作大爆发的一年,不管是首演、重演或重制,数量超过廿个,可说是历年来的高点。然此时台湾音乐剧发展乍看蓬勃,其实外强中干,量虽然逐年增加,但产出的质却有道不出的无奈,大多数创作者和剧团总是倚靠热情和冲劲,突破困境和挑战。相较於音乐剧产业发展完熟的韩国,与起飞中的中国,台湾的音乐剧如要更上层楼,政府的扶植挹注、场馆的合作共制,都可能让未来看到一片蓝天……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现象3:参与式展演蓬勃发展,体验方式多元 后数位时代 「参与体验」成为最真实的现实

回看今年的表演形式呈现,最令人有感的莫过於「参与式艺术」,不管是戴上耳机、五感齐发的行走体验,在过程中参与投票、议题讨论,或是以素人身分加入演出,多样的参与体验表演可说是蓬勃发展,蔚为风潮。表演艺术独有的现场性与共时性,让参与成为个人独特的经验,是这类型艺术深具魅力的特色之一。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现象4:地方艺术节开始重视策展 让表演更「接地气」? 策展体现各地创意 拉进观众与艺术的距离

各地艺术节举办多年,往年面貌多是各团制作的巡回大串连,但近年加入了策展概念,让个别艺术节呈现出具自我特色的面貌,如今年首次举办的「跳岛舞蹈节:新竹跳」、邀来前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耿一伟策展的「桃园铁玫瑰艺术节」、基隆「听潮招待所」等。「艺术节就是创造一次人与人相聚的时刻」如何让这样的相遇有更多可能,让艺术与人得到更有意义的互动,是在地艺术节可持续深耕的课题。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现象5:传统艺术节目陡增,展现创新力量? 青年接班展长才 缤纷华采奔未来

爱好传统艺术的戏迷、乐迷,可能都有发现这一年可说是传艺演出爆量的一年,而且除了量的蓬勃,更有质的变换,新编创作如潮涌来,更有许多为青年戏曲人才打造的展演舞台,让他们的技艺与创意被更多人看见,这都让我们看见传统往下扎根的实力与努力,同时也看见传统向未来奔涌的张力。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现象6:艺术创作陪伴,作品制作期拉长 乘著共制经济的网 活化创作与制作生态

今年的表演艺术舞台,有著「丰收」的氛围,因为几个令人瞩目的制作,都历经了二至六年的制作期,因为场馆或机构的长期奥援与陪伴,让作品得以酝酿发展,终至冒芽生长,甚至成熟茁壮。这股支持的精神与视野,松动了过去公部门补助与艺术家之间的僵固关系,也透过场馆机构多向连结与共制关系,编织出一张培育艺术家的网。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现象7:重演、巡演节目大增,延续制作寿命? 增加场次分摊成本 打响口碑也面对票房难题

因应北中南场馆增加、各地艺术节蓬勃展开,许多团队在创作之初就会考量日后重演或巡演行程,以往巡演多是大团专利,现在许多中小型制作也多了许多全台走透透的机会。巡演重演虽然有可分摊制作成本、增加作品曝光度的好处,但巡演人事费成本往往被邀请单位低估,让团队看见大饼却吃不到,而且走出舒适圈,也需面对票房行销压力,这些都是团队必须评估的因素。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现象8:创作与导引,为青少年打开剧场之门 不只「面向」青少年 更要并肩共学、用戏说话

今年国家两厅院的「新点子剧展」特别以「心之秘密:青春就是半成品」为题,推出以青少年为核心的作品,同时举办工作坊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青少年剧场」国际论坛,也让人关注到青少年这个少被关注的族群。而已满十八岁的青少年表演艺术联盟,嘉义阮剧团的草草戏剧节、台南的十六岁小戏节与影响.新剧场的「少年扮戏计画」,都在这一年看到相当的积累与成绩,让人感到不管是「为青少年演出」或「由青少年演出」,都值得剧场工作者继续努力。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现象9:国艺会接手承办演艺团队分级奖助计画 奖助计画更多元 评鉴与陪伴并行

接手原文化部办理的「演艺团队分级奖助计画」,国艺会除了从去年起先展开专案评鉴,再邀请专家学者探讨补助机制,历经一年研拟,将原「演艺团队分级奖助计画」修订为「演艺团队年度奖助专案办法」,新办法打破「分级」概念,免除团队受级别限制、框住对营运的想像,也设计了六种计画类型,提供团队更多的选择。作为中介组织,国艺会自许是一个服务平台,抱持同理心,站在团队立场,为其解决可能遭遇的问题。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现象10:各种体验参与,各场馆延伸推广活动多元化 卖力突破同温层 想方设法拓展新观众

随著北中南各地场馆的陆续开张,各场馆的艺术推广活动也如火如荼地推展开来,让艺术殿堂不再神秘的各种Open House、线上线下与实境互动的剧院手游、体验空间奇妙的各种活动……这些,标志著这是北中南各大场馆戮力拓展舒适圈、突破同温层的一年。各场馆力图开发新的受众,以设计多元的体验活动,试图让从未接触表演艺术的观众从无感到有感,由未知引发好奇,无痛地进入艺术世界,进而知晓「有一种生活叫表演艺术」。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布拉瑞扬 自废武功返原乡 让舞力自土地与生活中迸发

在中生代舞蹈家中,布拉瑞扬的返乡创作发展动向,始终是关注焦点。这位编舞家在如何在回应传统与当代的思考中,重视的似乎更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团体动力、社会情境、能量改变、意识提升,这些取决於创作者在原乡的第一手经验,与伙伴们长时间的参与认同累积,与其说是布拉瑞扬,或许我们更可以期待「布拉瑞扬舞团」往后的精采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