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号
一具尸体、一座城市 我们身处的社会现实 《重述:街角的凶杀案》来龙去脉
一具被弃置荒郊的尸体,一桩恐同的谋杀案,将之重现/重述於舞台上,导演米洛.劳想谈的,并不止是社会案件而已。《重述:街角的凶杀案》是米洛.劳发表「根特宣言」后的第一出作品,透过徵选素人演员、实地田野调查,米洛.劳关注的视角更拉大到城市规模,在剧中带入工业没落造成严重失业问题的无奈现况,寻找犯罪行为背后可能的社会结构。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号
脱离文件阴影 照亮多层次真实 米洛.劳创作的选材与构作方式
米洛.劳在取材上总是由历史的观点出发,并时常涉及明确的政经事件,他与团队的研调内容与最后作品却不一定直接相关,目的也不在於呈现事件资讯,而更在於展开象徵或记忆层面辐射出的意涵。无论是透过政治行动、重演,或是个人故事的描述,在舞台上,米洛.劳从回忆、象徵、传统,与神话的观点不停回应历史,於历史与存在经验之间协商。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号
从零开始的处女地 在幽默中见证世界诞生 乔治与德弗《宅想新世界》
国家两厅院与法国凤凰剧院所合作的开动计画,首波带来了法国及比利时艺术家乔治与德弗的《宅想新世界》Germinal。乔治与德弗既是此次的共同创作者,也是概念发想人、舞台上东试西弄的表演者;他们试图从「无」开始创造空间中的「有」——利用剧场技术、科技效果、投影画面等,一步步建立属於台上四人的沟通方式和空间规则。舞台会自给自足地生出一切,作品也像生命体般,因他们的玩乐和探索,逐步构成。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号
《宅想新世界》创世神 乔治与德弗 面对这个时代,除了幽默还有别的可能吗?
两位不按牌理出牌,作品跨越表演艺术、视觉艺术、讲座演出、舞蹈呈现的艺术家,以变色龙般的思维面对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说是恰如其分似乎也不为过。本刊特地透过信件访问两位艺术怪杰,一谈他们的创作思考与想法。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号
生而为人 我们参与了这场实验 明日和合制作所的沉浸体验、角色扮演与身分实验
以洪千涵、黄鼎云与张刚华为主创者的「明日和合制作所」,在沉浸式展演的浪潮里以他们对「观演关系」、「演出空间」等方面的思辨与实验形成一套「和合式collective」的创作方法脉络,三年内陆续推出了多出制作。走进明日和合的剧场,作品发展与发生过程里的不定性,正折射出我们於社会扮演的角色,并连系身分的多重性,於不固定或僵化的变换中持续寻求或打破规则。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号
与观众在「当下」对话 重视过程胜於结果 访明日和合制作所张刚华、洪千涵、黄鼎云
二○一六年,毕业於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导演组的三位同学张刚华、洪千涵与黄鼎云共组了「明日和合制作所」,以「和合式」(collective)为方法、将「不设限」作目标,自诩能「游走在剧场/行动/展演/计画等多样创作间」。 三位同为作者,时而一起推出作品、时而由其中一人与其他创作者携手,以「明日和合」之名实行计画。例如,三人在台北国际艺术村宝藏岩推出的《明日和合 Tomorrow Inn》(包含《独身澡堂》和《日夜旅馆》两件参与式作品),是「明日和合制作所」的初试啼声;而二○一五年,洪千涵与曾士益在「台北艺术自由日」共同创作的《坐坐茶室》,其后於WSD2017剧场艺术节、澳门艺穗节等地的再制,便是交由明日和合制作;曾入围第十五届台新艺术奖的《曾经未曾》亦同。 创团这三年来,他们走遍了各种演出场域,从厨房到路边、从剧场到美术馆,丰富多样的作品形式亦造成许多讨论,不管是参与式也好、沉浸式也罢,可赋予的定义和分类,永远赶不上创作者们好奇尝试的实验、探求变化的念头。 三月底,三人将再度联手,共创新作《半仙》,这回他们潜入台湾民俗宗教文化,探问神秘经验,将透过一场「讲座」在实验剧场「假鬼假怪」。趁此机会,本刊先向三位创作者「问事」,请他们一谈各自的创作经验与想法。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号
当代艺术共享学
Airbnb、Uber、Lyft、Eatwith、Up & Go…… 共居、共乘、共食、共同工作合作社……近年发展最猛烈,也最剧烈改变当代人们生活型态的独角兽公司们几乎有著同样血脉——以社群、科技平台为基础,邀人们分享价值,并从中获得价值——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零工经济(Gig Economy)、随选经济(On-Demand Economy),此些名词被交替使用、彼此相关,成为一股锐不可档的新经济模式。 那么,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发展现况又是如何呢? 伙伴时代,没有人是孤岛,但岛的架桥工程该如何进行? 当中有什么样的秘密与眉角,以共同形塑看不见的社交经济? 而艺术家在社群中又是如何纵向形塑自我,横向取得连结,分享价值也获得价值? 国家级场馆又是如何打造平台,与地方、国际创造连结,共构健全生态系统? 在本期特别企画「当代艺术共享学」中,尝试从艺术实践中的工作空间共享、平台经验共享、场馆资源共享等面相,谈艺术工作中「共享」的可能(或不可能)。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号
以「共」为名 艺术未来走向何方? 艺术共享的左右光谱 不同出发点的实践策略
在表演艺术的脉络中,每个「共」要对应的对象,皆是针对日益专业化、市场化与全球流动液态化的艺术生产体系,也就是由城市竞争、国家补助、各式各样的艺术计画所形塑的艺文生态结构,以及在其中的创造性个体要如何生存与创作。然而,「共」是为了拥抱市场化还是维持批判性距离,是要培育艺术工作者的适应力,还是要创造替代方案,每一个「共」都会因出发点的不同,进而形成迥异的实践策略。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号
看得见的空间 看不见的社交经济 台湾共享空间现况
开源与节流是当今世代「共同工作空间」风生水起的主因,社交网络与经费让从事创作的工作者们聚集一处,期望左邻右舍分担空间、器材设备成本,最好也具备超强战力,能让创作思考有所激荡。共同工作空间是要文化生产与社交圈融为一体,这是文化领域工作者大多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社交网络的重要性。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号
参与式策展与共创 观众成为艺术要角 欧陆跨国合作计画Be SpectACTive!
由欧盟「创意欧洲」资助的“Be SpectACTive!”计画,联手欧盟九个国家的多个艺术节、剧院、文化机构、大学与研究中心,以行动研究的方法为基础,希望让艺术家、观众与地方文化机构,在平等的前提下发展出新的共创模式。其特色为观众的参与式策展,与艺术家的驻村并与在地民众互动共创,透过这样的模式,以文化邀请民众参与,期待让公民意识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