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汪兆谦 扎根故乡洒种耕耘 积累超强戏剧能量
带著剧团游历四方,从嘉义出发到台北、基隆、台中、彰化,还有罗马尼亚,卅出头的汪兆谦与阮剧团已在南台湾剧场累积了超大能量,这群年轻人自二○○三年返回嘉义组团,六年后进驻嘉义县表演艺术中心,从此地发散剧场的美好、拉进优秀创作者驻足,向土地学习,把台湾的根,扎到了骨子里。也期许汪兆谦与阮剧团未来能在厚实的基础上,为南台湾打造更缤纷的剧场风景!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勤超 指挥长才备受肯定 欧陆乐坛站稳脚步
继吕绍嘉、简文彬后,林勤超成为台湾指挥家在德国歌剧院中担任重要职位者。近年来多次受邀回国与交响乐团、合唱团等合作,备受赞赏,为新生代指挥中的佼佼者。在目前台湾的交响乐团纷纷向外探询指挥长才之际,PAR杂志给予百分百的推荐!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紫嫣红 入园神迷 百变昆曲PLUS
「昆曲,只要一掉进去就出不来了!」 那是采访完之后,留在耳边回荡的一句话。 这才知道,那不是大鸣大放的表演, 是再有多大的情绪,也要在胸中燃烧, 一字多转折的吟唱,磨出细腻雅致的精华。 也因为戏剧性、文学性、音乐性、舞蹈性、美术性, 让这百戏之母,被现代歌剧、话剧、装置艺术借用、并存与再造。 数百年了,这个艺术还是以各种形式「活」在现代的舞台。 传统昆曲究竟有多美?2.0版究竟有多狂? 百变昆剧,让我们我们从头道来——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六百年来的不变与变
从江苏昆山地区的土腔,到曲师魏良辅改良、转音悠远的「水磨调」,从单纯唱曲到文人纷纷投入创作剧本的「昆剧」,昆曲(昆剧)的六百年历史就是在不断演变中积累出丰厚文化内涵和精致表演艺术,虽曾在「花雅之争」后没落消沉,却也在新时代重返舞台,从传统中创新,为找寻下一代观众,继续百变……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关於昆曲的天才十问
昆曲为什么叫作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戏之母」? 昆曲为什么都唱得很慢呢?昆曲和京剧要怎么分辨? 不可讳言,文化内涵丰厚的昆曲总会让人有「高不可攀」的印象, 十一月起将有多档昆曲演出陆续上场,趁此机会,何不让我们离昆曲更近一点? 本刊特邀水磨曲集昆剧团艺术总监陈彬,来为我们这些门外汉开门引路,一探昆曲优雅美丽的世界……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列入非遗后的百家争「变」 中国昆剧的新世纪面貌
当昆曲成为中国首项入选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后,倏忽廿年,求新求变始终是昆剧改革的主旋律。和内容革新相辅相成的是,昆曲的表演形式也一直在创新,柯军尝试书法和昆曲混搭,孔爱萍要让昆曲和古琴对话,吴双寻求昆曲吟唱宋词,张军自创摇滚电音水磨新调等等;他们都希望在跨界、混搭、碰撞中找到昆曲的核心价值,虽然争议也愈来愈大……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从「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到「紫嫣红开遍」 近年在台湾的昆剧制作与展演
没有官方资源,昆曲却能在台湾落地生根,进而开出奇花异卉,可说是因缘巧合,加上艺术家的热爱与努力。近年来,除了指标性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与《玉簪记》,还有致力昆剧跨界创作的二分之一Q剧场,因昆剧小生温宇航加入而带出昆剧创作路线的国光剧团,多元的演出,让台湾观众从「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到看到满园「紫嫣红开遍」,昆剧在台湾,已然从荒芜中雕塑出属於台湾的昆剧美学。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让昆曲青春正炙 推手笑看满园花开 「我要做的不只是一出戏」 白先勇打造传承工程
二○○四年,白先勇以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的青年演员为班底,结合两岸编创设计人才,打造出青春版《牡丹亭》,也揭开了昆剧发展史的一页传奇!传奇迄今持续不断,自认「昆曲义工」的白先勇,持续进行昆曲的传承工程,十多年来制作了《玉簪记》、《白罗衫》、《潘金莲》等,让「小兰花班」顺利传承下前辈的精采好戏,而它们明年初也将在两厅院的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登场,让观众品味三出绝妙好戏。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一个女子的一场梦 东西交融的装置歌剧 多元跨界实现创意 马文打造「以歌召景」新形式
问她该如何定位自己?马文不假思索地说:「就是『艺术家』吧!我的兴趣很广,接触多,创作自然多元。」不管是美术个展,或是多媒体创作,都可看到马文的创意展现,而将在台演出的《惊园》,其实也是从她之前的装置艺术发展而来,联手昆剧名伶钱熠与作曲家黄若,将东方昆曲与西方歌剧结合,还有摺纸、水墨、光影和多媒体装置的舞台设计,开拓了「以歌召景」的崭新歌剧演出模式。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从减法到黑色喜剧 剧场中的慢食飨宴 现代剧场导演的传统魂 王嘉明在昆曲中织梦
跨越传统和当代剧场,作为舞台剧导演,王嘉明自陈,是昆曲启发了他的一切,传统戏曲也是他长年以来的创作养分,「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我从《南柯梦》、《绣襦梦》到现在的《西楼记》,一路都在编织我的昆曲梦,昆曲其实就是古代人的音乐剧,也是属於民间的娱乐。」王嘉明认为,重新改编、执导传统戏曲作品,除了删修原作,将作品的精华意义呈现在现代观众面前,最为重要的,仍是让现代观众可以一眼看见昆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