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王安琪 没有什么不可能

身为一位在舞台上出现频率甚高的演员,王安琪过去几年都在尽力当好「别人的演员」,但,只能这样吗?这回,她想试试当一次「自己的演员」,成为两厅院首次以「场馆/演员」模式合作的驻馆艺术家,她计画以表演交换为题邀影像与剧场工作者共同工作,以影像和剧场呈现同一文本,让双方编导演专业人士得以交流甚或让舞者进场共创,找出剧场与镜头表演的转换模式,进而发掘剧场演员得以和其他表演艺术领域从业者交换的、「演戏」之外的资源。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纪柏豪 声音科技 带来深层感知

创作涵盖了流行音乐、影视配乐、电声作品,展演场域不在音乐殿堂,却选择国内外的展览、艺术节与研讨会演出,纪柏豪多样而丰富的声音创作,让他被《数位时代》杂志评选为台湾「七个无法定义的跨领域艺术新星」之一。这次他将在驻馆两厅院期间尝试多声道创作,并结合手机进行互动,「创造更即时的、个人的、现场的互动与聆听体验。」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艺术壮游 迈出大步(一)

还看不到人,排练室走廊尽头就已传来Gap Year伙伴们笑闹的声音。还不到多久的时间,他们已经彼此熟识。这天约好拍照,一个一个站在棚灯下摆姿势,面对众人,看得出来害羞紧张。但是不管谁上场,其他人不是给建议、播音乐,就是与主角互动、说笑减轻负担。人生有多少个岁月能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分享理想、分担旁徨?即使从不同地方来,未来也将各奔东西,但是从学校脱离到社会这年的Gap,他们携手一起跳过。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艺术壮游 迈出大步(二)

还看不到人,排练室走廊尽头就已传来Gap Year伙伴们笑闹的声音。还不到多久的时间,他们已经彼此熟识。这天约好拍照,一个一个站在棚灯下摆姿势,面对众人,看得出来害羞紧张。但是不管谁上场,其他人不是给建议、播音乐,就是与主角互动、说笑减轻负担。人生有多少个岁月能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分享理想、分担旁徨?即使从不同地方来,未来也将各奔东西,但是从学校脱离到社会这年Gap,他们携手一起跳过。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今日螺丝钉 未来生力军(一)

学习,一定在课堂上?实习,就得等暑假吗?这些既有印象与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从今年开始,两厅院开始实施「艺术行政实习计画」,以较为长期且具深度的模式与校园接轨。依据学期制度与相关院校合作,每年有两次申请机会。在节目企划部、公共沟通部、顾客体验部、演出技术部、业务发展等部门,已经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结合校园所学理论,亲炙实务操作现场,谁知这些稚嫩的螺丝钉,未来不是剧场的生力军?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今日螺丝钉 未来生力军(二)

学习,一定在课堂上?实习,就得等暑假吗?这些既有印象与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从今年开始,两厅院开始实施「艺术行政实习计画」,以较为长期且具深度的模式与校园接轨。依据学期制度与相关院校合作,每年有两次申请机会。在节目企划部、公共沟通部、顾客体验部、演出技术部、业务发展等部门,已经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结合校园所学理论,亲炙实务操作现场,谁知这些稚嫩的螺丝钉,未来不是剧场的生力军?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今日螺丝钉 未来生力军(三)

学习,一定在课堂上?实习,就得等暑假吗?这些既有印象与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从今年开始,两厅院开始实施「艺术行政实习计画」,以较为长期且具深度的模式与校园接轨。依据学期制度与相关院校合作,每年有两次申请机会。在节目企划部、公共沟通部、顾客体验部、演出技术部、业务发展等部门,已经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结合校园所学理论,亲炙实务操作现场,谁知这些稚嫩的螺丝钉,未来不是剧场的生力军?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在漫天粉末中 思索「群」的意义 林怡芳《微尘共感》

旅法卅年的编舞家林怡芳,去年获邀为两厅院当年度的驻馆艺术家,一年的驻馆计画,成果就是五月下旬首演的舞作《微尘共感》。这是她第一次在台湾的创作,触动创作的起点是九二一大地震,一路延伸到法国近年来的暴动,这其中对「群」的思考与关心,成为其舞作的主轴,林怡芳与五位男性街舞舞者合作,舞台上以太白粉为关键媒材,而观众将在飘洒的粉末中,看到她与舞者们对「群」的体悟。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真实的让你懂 由生活造就的我们 林佑如《台湾制造》

二○一四年的法国驻村异乡生活经验,让林佑如开始真正面对「自己」,面对「来自台湾」的意义,「我在欧洲感觉到亚洲人的身体状态、与家人的相处模式、教育模式,也发现自己不认识土地、不认识周围的人,不认识自己。这是创作的开始。」於是林佑如开始看台湾史、跟著走白沙屯妈祖进香,也想抛下严肃的使命,让观众也放轻松地用身体感觉,「我想做一个大家都看得懂的作品。」於是有了《台湾制造》……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人类世,及其所改变的

在美国水生生态学者尤金.史多麦(Eugene Stoermer)提出「人类世」这个名词,并由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进一步於千禧年倡议后,我们清楚意识自己正处於剧烈加速度的输送带上,前方是未知的悬崖,我们不知道跳下去是坠落,还是会飞起。 人类在短短几世纪来,不仅影响了地球四十五亿年的结构,「人的尺度」(human scale)也产生了变化,我们迎来宏伟壮观的科技时代,人类成为超资讯的载体,对於真实空间、事物的感知却有了失能的倾向。 那么,当代艺术是如何回应人类时代与地球的呼喊呢? 本期企画尝试从人在环境与历史长流中的尺度与后人类的角度出发,检视创作者们是如何重新定义「人类」、「自然」、「科技」,并反思、建立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物件、科技之间的新关系。 自然是一切创造的总合,人类仅是其中的一小元素,我们该适时停步讴歌:地球啊,谢谢?。动物啊,谢谢?。植物啊,谢谢?。今后还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