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关於「人类世」

什么是「人类世」?这是个地质学名词吗?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暖化、生态灾难丛生的廿一世纪,「人类世」的概念成为当前各领域关注的显学,也促使世人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立基於此来思索这个世界中的万物、包括人类的未来。虽然其定义仍众说纷纭,但「人类世」概念已在艺术领域引发反思,刺激创作。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改变一:人在环境的位置、历史的规模尺度篇 从艺术切入 省思「人」与「自然」的新关系

我们所在的世界,已因为人类的行为而产生重大改变,也改变了人们对於所处自然环境的认知,从而创造出新的美学。在这个「人类世」的时代,艺术该如何回应人类造成的苦难?在视觉艺术领域,人类世的探讨已成显学,去年的台北双年展「后自然: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正是一个讨论人类世的重要展览;而在表演艺术方面,希腊编舞家帕派约安努的《伟大驯服者》、台湾编舞家苏文琪一系列探讨身体宇宙观的作品等,都可看出对人与宇宙、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改变二:赛伯格与身体感知篇 人与科技的交融 身体的新感知与新存在

人类世的观点提供了全新观看身体的视角,因为技术在我们到达之前已经在场,提供了非常先行的条件——使我们成为「人」的可能,从根本上来说,使我们成为「我们」的并不是「我们」,人早已成了「人与技术」混合而成「技术个体」,生活根本已离不开科技,科技也改变了人性、伦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甚至是重新定义了「人」的可能性,而艺术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处理人在科技、网路世界中的生活情境,如何去探讨现代科技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追寻的冲击?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专访云门2艺术总监郑宗龙《毛月亮》 召唤身体原始动能

很少人知道,以「街的孩子」为人所知的编舞家,同时也是自然的孩子。 郑宗龙在年初2019TIFA节目发表记者会后「直面艺术家」的活动中,分享卅年前某个晴朗天气的夜晚,父亲拎著幼小的他上山夜钓的经验,依然清晰如昨日,「我们会半夜两三点到碧潭集合,转乘裕隆803,那是当时的计程车。一车子的人有文具店的秃头老板、麻将骰子老板、做回收皮革生意的叔叔,一行人往乌来的方向行去。」 那是一九八九年,自然等同危险,山海尚未除魅的年代。人们入山,行政手续繁杂,路程也不轻松。但郑宗龙说起那段十五公里的碎石路,快乐与危险并存,「当时路上有一个窟窿,门就开了,我坐在最旁边,我爸的手很快,警觉地一下就拉上了车门。当时还没有开路,路走到中途,一座山就挡在眼前,只有一条古泰雅族人的卡拉莫基猎道,每个人都要坐进流笼,好像猴子一样被拉到对山……」 抵达南势溪,十三岁的郑宗龙抛下大人们,一个劲地往上游溯去,「我好奇那尽头有什么。」 「登山的身体感,跟跳舞很像……」郑宗龙哒哒哒地数著拍子,说起走中级山颠簸的古道,时常山友们累坏了,他依然脚步轻盈,带著身体工作者的自得。 人面向未知所投射的希望与恐惧,召唤身体的野性以抵御自然的慑人力量,是登山的基本节奏。实际攀爬的山是坚硬、陡峭、锋利的岩石,是温暖扎人的土,是刺人不驯的植物,那完全不同於想像的、隐身在萤幕后的幻美事物。 数十年过去,编舞家的身体依然铭刻这不同於城市的节奏,使他一得空便往山走去,强制自己从手掌银幕与布满LED灯的城市生活中「断线」。 「但山好像也老了……鱼的大小、数量都变了,水变混浊了,美好消失了。」郑宗龙顿了顿,「《毛月亮》是我对自然警讯的不安感受。」 新作《毛月亮》从对自然地貌转变的不安出发,并置了都市生活的LED巨型屏幕与自然野性的身体,却逆反了当代对於「后人类」身体的讨论,将末日升华成救赎。 在编舞家那里,人类意识无需载入电脑,心灵未尝从身体中分离,「人—自然—科技」可以近乎完美地达到平衡的状态,只要我们想起且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原始魔幻的身体。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人类世」选书

我们将「人类世」议题放在最近这十年来台湾的「后」学复兴的脉络中来思考,包括后自然、后人类、后战争、后数位、后媒介、后戏剧剧场……甚至是从九○○年代中叶之后迄今仍然持续发酵的后殖民,并不全然等同於八○年代末期发轫、并於九○年代达到顶峰的后现代、后结构、后马克思、后女性主义思潮。九○年代「后」学的繁荣,随著解严后台湾社会结构的调整,被引入并转化为论述战争工具,多将「台湾-人」当作尚未完成的主体,寻求透过运动与论述改变社会,并确立主体性的可能性。 然而这十年来的「后」学复兴,可以看成STS(科学、科技与社会)与文化研究两股九○年代晚期兴起、迄今达到成熟阶段的学门汇流,正如我们看到的,沿著「技术」与「文化」两条轴线,企图在全球化情境下,重新思考校正「台湾-人」在世界中位置的努力。在这股潮流中,首先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台湾」的问题。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人类世」选片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号

重建剧场的三个 W

事件(what)、地方(where)、人物(who)是戏剧中常言的三种W,谁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便是构成单一片段场景的基本要素,是在戏剧结构中有如原子般的最小单位。然而如今,观众不只是「观」众,得以四处游走互动、表演者也可由素人参与,借自身经验为分享依据、「重现」生活的切面亦非必要,「重述」真实才有可能看见世界、地点场景当然也不用制造拟真幻觉,甚至连空间规则都能随机产生、活在当下。 今年,两厅院台湾国际艺术节的三组戏剧节目表演团队,分别从不同基底著手,试图重新建构剧场里的三个W元件。首先,比利时根特剧院艺术总监米洛.劳,长年以社会学家的研究调查方法实行创作,发表包括剧场演出、纪录片、书籍刊物、影像装置、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作品,深究「事件」与真实间的关系,将世界议题、国际案件搬上舞台。剧场里的「事」不在这里开始、不在这里落幕,而是一场社会行动的其中一个阶段。 法国与比利时艺术家乔治和德弗,则尝试在一片荒芜的剧场空间里,无中生有、从「新」来过,把现有的一切规则铲平、抛弃,创建属於自己的地点、自己的世界,一个哪里都不是,却又包罗万象的宇宙。而台湾近年来最受瞩目的创作团队「明日和合制作所」,也将再次形塑「观众、创作者、表演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民间信仰、宗教仪式的田野调查为依据,在场上举办讲座演出及表演工作坊,一边请「仙」问事,同时也藉此验证,是「谁」在「扮仙」。 本期特别企画将带领读者一探上述创作者的思维世界,看他们如何解读、打破再重建这剧场里的三个W。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号

「我们能做什么?」 以艺术揭露残酷真实 剧场界的革命家米洛.劳

深受左派思想影响的瑞士导演米洛.劳,在东欧、俄国共产体制解体后,仍不断思考著:当左派知识分子不再从这些革命家的角度观看世界、不再自诩为工人阶级的代表之后,还能做些什么?於是他从社会学的批判角度出发、从社会运动的方法切入,探讨各种禁忌议题。他的创作题材总是围绕在历史上的暴力事件,也因此他备受争议,米洛.劳说,他用看似激进的方式处理敏感题材,是希望透过在剧场中重现暴力,透过各种形式来挑战观演经验的极端边界,反思人性的本质。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号

走遍世界穿越时空 重叙事件映照当下 米洛.劳重要作品选介

米洛.劳作品的层次多元,除了关怀世界上的社会、政治现实,也切入历史长流,对曾经发生过的悲剧与文明现象,透过剧场形式,对照省思。本文选介米洛.劳的三出重要作品,藉此初探其创作脉络。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号

瑞士剧场导演米洛.劳 剧场里有意义的事,在於倾听与同理

年轻时曾说过自己的人生志愿是:社会学家、艺术家、战地记者,现在身为剧场导演的米洛.劳,透过剧场工作,他与人一起创作、观察社会现象,还到战地研究调查,似乎可说是三个愿望一次满足了。剧场对他而言,有意义的事情在於倾听、存在、理解、同理、在那一刻升起的情感、带著反思的观看,「在过程中,或许是排练或许是演出,如果有那么一个短暂片刻让任何一个人感动,让任何一个人了解一些什么,或许仅仅只是走进剧场的意义,那对我来说一切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