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一) Feature | 人类世,及其所改变的/焦点专访
专访云门2艺术总监郑宗龙《毛月亮》 召唤身体原始动能
很少人知道,以「街的孩子」为人所知的编舞家,同时也是自然的孩子。
郑宗龙在年初2019TIFA节目发表记者会后「直面艺术家」的活动中,分享卅年前某个晴朗天气的夜晚,父亲拎著幼小的他上山夜钓的经验,依然清晰如昨日,「我们会半夜两三点到碧潭集合,转乘裕隆803,那是当时的计程车。一车子的人有文具店的秃头老板、麻将骰子老板、做回收皮革生意的叔叔,一行人往乌来的方向行去。」
那是一九八九年,自然等同危险,山海尚未除魅的年代。人们入山,行政手续繁杂,路程也不轻松。但郑宗龙说起那段十五公里的碎石路,快乐与危险并存,「当时路上有一个窟窿,门就开了,我坐在最旁边,我爸的手很快,警觉地一下就拉上了车门。当时还没有开路,路走到中途,一座山就挡在眼前,只有一条古泰雅族人的卡拉莫基猎道,每个人都要坐进流笼,好像猴子一样被拉到对山……」
抵达南势溪,十三岁的郑宗龙抛下大人们,一个劲地往上游溯去,「我好奇那尽头有什么。」
「登山的身体感,跟跳舞很像……」郑宗龙哒哒哒地数著拍子,说起走中级山颠簸的古道,时常山友们累坏了,他依然脚步轻盈,带著身体工作者的自得。
人面向未知所投射的希望与恐惧,召唤身体的野性以抵御自然的慑人力量,是登山的基本节奏。实际攀爬的山是坚硬、陡峭、锋利的岩石,是温暖扎人的土,是刺人不驯的植物,那完全不同於想像的、隐身在萤幕后的幻美事物。
数十年过去,编舞家的身体依然铭刻这不同於城市的节奏,使他一得空便往山走去,强制自己从手掌银幕与布满LED灯的城市生活中「断线」。
「但山好像也老了……鱼的大小、数量都变了,水变混浊了,美好消失了。」郑宗龙顿了顿,「《毛月亮》是我对自然警讯的不安感受。」
新作《毛月亮》从对自然地貌转变的不安出发,并置了都市生活的LED巨型屏幕与自然野性的身体,却逆反了当代对於「后人类」身体的讨论,将末日升华成救赎。
在编舞家那里,人类意识无需载入电脑,心灵未尝从身体中分离,「人—自然—科技」可以近乎完美地达到平衡的状态,只要我们想起且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原始魔幻的身体。
郑宗龙 云门2《毛月亮》
4/13 19:30 4/14 14:30
高雄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歌剧院
4/19~20 19:30 4/21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4/27 19:30 4/28 14:30
台中国家歌剧院大剧院
INFO 07-2626666、02-33939888、04-22511777
《PAR表演艺术》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