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文本退位,「声」「视」浩大 当代歌剧新趋势

歌剧,是以音乐与歌唱来表达戏剧的艺术。 角色以演唱渲染情感,有指挥统驭管弦乐团、合唱团叙述剧情,还有精致的布景、灯光、舞台与服装设计的配合,有时还会加入舞蹈与诗歌的吟唱……然而,经过几百年来的演变,歌剧的面貌已不仅止於此。 歌剧演变到现在,它不再有明确的剧情、主导者也不仅是作曲家,各种新素材的加入,让不同艺术领域都可参与。 与其说这是歌剧艺术的累进,倒不如说是它回归到人类的基本感官。当代歌剧的新趋势,集合多重艺术的大成,其实就是--「声」、「视」浩大。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文字丧权 声音、视觉打造全方位感受 「失语」的当代音乐戏剧舞台

剧本虽然是一部歌剧成形过程中最初的起点,但在舞台上面对音乐和视觉效果的再诠释时,很容易呈现一种「失语」的状态,让文字的叙事性模糊不清。这种现象说明了文字剧本在面对舞台表演时,可以只是个灵感,而灵感浮现后的「失语」状态,反而能让音乐和视觉艺术发挥更多的「弦外之音」和「视外之境」。当故事被超越之后,还要观和听,才能发现那多重的「言外之意」。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即时影像、新闻时尚 让观众也「疯狂」 当代歌剧的混搭与混融

歌剧走到现在,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与现下的观众对话!即时影像、流行文化、服装时尚、社会新闻、当代文本……林林种种皆能入戏,甚至「声音」也必须推翻窠臼,不只是管弦或人声,还得开发独特的声响,打造非凡的听觉……混搭与混融,是当代歌剧牵起当代观众之手的必然途径。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异艺,异议,意义 当代歌剧的跨界合作

异艺的跨界,一直是近年来歌剧现场演出中重要的热点项目,但是在跨界的时候,这些异艺不见得都能融合,也常常造成摩擦,引来「异议」。由於每次的异艺跨界演出或多或少都带有实验性,让我们藉著藉由两出柏林邦立歌剧院的制作《假冒的女园丁》与《唐怀瑟》,来看歌剧分别与戏剧、舞蹈「交流」所产生的异议与意义。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童话.声响.自我批判 浅谈廿世纪音乐剧场

歌剧发展到廿世纪,发展出「音乐剧场」的新概念,主张音乐与戏剧等重,并且需要互相揉合且相辅相成。於是音乐开始脱离旋律优美、和声圆满行进的旧框架,逐渐走入以各式不同的声响来更加贴切达呈戏剧的内涵;选材也脱离古典歌剧偏爱的神话传奇或文学,童话也入戏;而在世纪末的战乱及颠沛流离中所衍生的对生命的无奈与反思,也让作曲家创作出许多自我检视、探讨人生甚至批判社会的作品。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专访《黑猫》音乐总监马丁.哈瑟布克 在冲突中寻找人类的共通情感

出身管风琴世家,马丁.哈瑟布克不到廿岁就开始了管风琴家的演奏生涯,但热爱巴洛克音乐的他并不自限於此,走上与父叔「不一样的路」——成立维也纳学院管弦乐团,以古乐器原音重现十八、九世纪的声音;甚至展开跨界,结合歌剧、巴洛克音乐、戏剧、舞蹈、影像等元素,打造了《地狱喜剧》、《黑猫》碰触人性阴暗面的作品,而运用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语汇,表现人类普世共有的这些「极端情绪」,就成了哈瑟布克跨界作品一大特色。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黑猫》 从小说到剧场 多层次剖析罪犯的忏悔

《黑猫》是爱伦.坡经典小说之一,卢森堡国家剧院与维也纳音乐概念公司携手,於二○一二年将它从文字转换至音乐剧场,邀请了音乐家马丁.哈瑟布克、导演法兰克.霍夫曼与视觉艺术家维吉尔.威垂克共同完成。为将主角多变的心理层层展现,团队采用英国音乐人大卫.席维安的作品与巴赫的音乐,并结合戏剧、舞蹈及全场如幻似真的大型多媒体投影设计,跨越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藩篱。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专访Hotel Pro Forma艺术总监克丝汀.迪霍姆 「美」让痛苦变得深刻

丹麦视觉艺术家,同时也是Hotel Pro Forma的艺术总监克丝汀.迪霍姆,将带著她的知名作品《迷幻战境》造访台湾。不同於传统的歌剧制作,克丝汀从视觉入手,打造奇幻的歌剧世界,她的作品中,「美」是重要特徵,她说:「《迷幻战境》提到战争,战争是不美的,但为了能让观众理解并接近这些丑陋面,美是必要的手段,在艺术与文学中,战争像是一种痛苦的美,所以这个痛苦就变得更深刻了。」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迷幻战境》 打开想像力的自由之门

《迷幻战境》突破了我们过往对歌剧的想像,眼花撩乱的多媒体、日本漫画风的各种战争机器投影、具有空间画笔功能的灯光设计、具有强烈未来感的服装、垂直的表演空间……导演克丝汀.迪霍姆强调,不可以用故事化、心理学角度的传统歌剧角度去理解Hotel Pro Forma的创作,我们应该去留意《迷幻战境》的结构及抽象性,让不同的片刻打动我们,打开我们的想像空间。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LOGGING IN THE WORLD 西迪.拉比 寻找与世界的连结

冰岛文青天团Sigur Rós在二○一二年出了第六张专辑Valtari,策划了一系列的神秘影片实验计画,当中一支美得不得了的同名MV拍摄於废弃的军事基地,格外夺人眼目。废墟之中一男一女在天台上遥遥相对,逐渐靠近,舞得流动缠绵,柔软似水的肢体编排正是比利时舞蹈鬼才西迪.拉比的正字标记。 这不是西迪.拉比第一次的跨界尝试,也不是首次与各领域的顶级明星交手。流行音乐教父麦可.杰克森(Michael Jackson)、行为艺术教母Marina Abramovic、本次来台的《空间》Sutra则请来当红的英国透纳奖得主雕塑艺术家葛姆雷(Antony Gormley)操刀舞台设计,同领域的舞蹈明星更不用说了,金童阿喀郎.汗(Akram Khan)、佛朗明哥舞蹈女皇玛丽亚.佩姬丝(María Pagés)等,都是座上宾。 「我们共同之处就是向外接触的欲望,与他者建立关连性,与他者相遇同行,还有和解也很重要,一路上必然有障碍要化解,就像东方、西方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某个时刻,我们终究会到达同一境界。」他说。 将西迪.拉比从街头推向国际舞台的原动力直接而纯粹,对他者的关注,也让他的凝视焦点既广且远,漫画、武术、哲学……都是入舞题材。趁著本次《空间》登陆高雄卫武营,本刊除了独家专访这位舞蹈变色龙外,也一并检视分析怪才的肢体养成与美学风格。 他从大胆前卫的安特卫普街头前来,我们将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