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从非主流到主流 令人瞠目的舞蹈怪杰 西迪.拉比的崛起与历程

西迪.拉比杂技般的身体动作,来自平民阶级的通俗文化启蒙,以及外来移民的文化冲突,看似非主流的背景,却让他成为站上主流的鲜明特色。以及,他在大量创作中,仍然可以挖掘更新鲜丰富的题材,凡此种种,怎不让人打从心底佩服?於是,看他的作品,更是亲身参与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舞蹈历史。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如水柔婉 兼容并蓄 西迪.拉比的肢体运用与舞蹈美学

非舞蹈科班出身的西迪.拉比,却以天赋的柔软身体与一身杂学,成为欧陆多位编舞家的宠儿,他从不自限,在舞蹈肢体上不断探索,从与不同类型舞者的合作中激荡创新;作为编舞家,他也秉持同样的态度,跟不同领域、国籍、体型、年纪、技巧、语言和不同背景的表演者合作,舞作内容更是多样,同时具有悲剧与喜剧、神圣与世俗、个人与文化、信仰与精神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到后来都在他独特的幽默感与巧妙的安排下,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创作。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跨文化展「吸星大法」 舞蹈变色龙「变」无止境 西迪.拉比的跨文化舞蹈创作

出身穆斯林与天主教混血家庭,「跨文化」可说是西迪.拉比的生命底蕴,於是在舞蹈创作路途上对不同舞蹈文化的热中交流与关注,可说是其来有自。除了与不同的舞蹈类型、视觉艺术等其他艺术领域密集对话,探索、开拓舞蹈动作与肢体语言外,西迪.拉比创作关注的主题都环绕在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上,对他而言这种关系并不仅止於私人层面,亦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他们来自传统,也乐於创新 与西迪拉比共舞的舞蹈巨星们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专访比利时编舞家西迪.拉比 寻索共感互通 达成一体存有

二○○七年首度来台,暌违七年后,已成为欧陆当红编舞家的西迪.拉比,将带著巡演多国、备受欢迎的舞作《空间》再访台湾。把舞蹈当成媒介,让各种文化背景的大众寻索共感互通、达致一体共存,西迪.拉比把自己的世界观与哲学观化入舞作,不断的「跨文化」与「相遇」,让他拓展更开阔的创作风景。趁此机会,本刊特地越洋专访,邀他一谈其创作思考及与不同文化的艺术家合作之经验。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是「武」亦「舞」 是禅非禅 西迪.拉比与少林武僧的《空间》

由西迪.拉比到河南嵩山少林寺与僧人共修三个月打造的舞作《空间》,是他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十六位武僧、一位小沙弥与他(编按),在舞台上与英国雕刻家葛姆雷设计的廿一个形似棺材的空箱共舞,藉著空箱的推叠搬移,意义不断变换,原本摆布空间与武僧的「魔法师」,最后也从老在观望的位置,进入了神殿,与武僧们一起练功,二元对立的世界,逐步交融……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号

舞动就是存在X后现代舞蹈 Post-Modern Dance

什么是「后现代舞蹈」? 为什么我们在此时此刻还要去回顾一九六○年代纽约下城的舞蹈现象? 历经半世纪,后现代舞蹈的继承者们又走到了何方? 在伊凡.瑞娜等先驱者以连珠炮的「不」宣言,振聋发聩又自信地问「什么是舞蹈?」之后,现代的大叙事高墙瓦解了,编舞家力求成为自己,也让舞蹈成为舞蹈自身,在后现代编舞家眼中,世界必须回到初始,万物得索讨回原本的名字,他们要无限地伸展自己,直到触碰边缘。 从观念发展到风格,后现代编舞家们走到自己的边缘——形式。比利时编舞家姬尔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堪称后现代编舞家后继者之代表,她说:「自由之内并不存在自由,但结构之内却存在著自由。」 拜姬尔美可的经典作品即将来台之赐,让我们得以检视那个辉煌的年代,舞蹈的脊梁。当时的纽约没有边缘,颠覆与开创,风吹所及,全球众星闪耀。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号

我舞故我在 不受「意义」捆缚 问「后现代舞蹈」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后现代舞蹈」?穿球鞋一直跑一直跑,是舞蹈;一个人从楼梯上走下来,是舞蹈;在街道上的两人三脚(并欢迎路人沿途加入),是舞蹈;更后来,在如跳针般反覆的乐句中重复相似的舞步,当然更是「舞蹈」了。到底「后现代舞蹈」与之前的舞蹈有什么不一样?「后现代舞蹈」要怎么「看」呢? 趁著「后现代舞蹈」的重要创作者姬尔美可创办的比利时罗莎舞团访台演出,透过几个问题,我们打开这扇大门,让读者一起走进这个开阔、美丽的世界。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号

从杰德森教堂出发 他们让舞蹈走得更远 「后现代舞蹈」的六位重要编舞家

一九六二年七月六日,纽约下城杰德森教堂,正进行影响美国舞蹈史的重要运动——由约翰.凯吉(John Cage)的学生,音乐家罗伯.邓恩(Robert Dunn)策画的第一届编舞营发表,参与者包括日后知名的后现代舞蹈家如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史提夫.派克斯顿(Steve Paxton)、大卫.高登(David Gordon),后期加入的露辛达.柴德兹(Lucinda Childs)、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等,更不乏视觉艺术家如罗伯.罗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剧场导演彼得.舒曼(Peter Schumann)等人。其中数位舞蹈家,持续在舞蹈实验道路上前进,成为谈及「后现代舞蹈」时,必得认识的大师。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号

自由之风所及 跨界各自缤纷 后现代舞蹈的跨洋传播与演变

源起於美国的「后现代舞蹈」风潮,也因缘际会地传播到欧洲与亚洲,比利时罗莎舞团所展现之重结构逻辑的理性极简风格,可视为某种美式「后现代舞蹈」思维与方法跨大西洋发酵的一例。然而,欧洲当代舞蹈的样貌与其战后多元的现代舞蹈脉络,还有其他繁复的交织。若要思考后现代舞蹈在亚洲的状况,则更加复杂;不同的地域政经文化与历史契机产生了类似的同代反叛精神,或已经揉合诸多在地与国际的「现代」、「后现代」、剧场元素、跨界实验而成多元纷陈的当代舞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