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PAR / 第33期 / 1995年07月号
从舞台上、纸上、墙上、萤幕上再回到生活上的距离
摄影作品,只是「看」表演者作品的方法之一、它不等於表演者的作品。有了「纸上摄影展」、「墙上摄影展」之后,未来,我们希望还会有「录影带、电影作品展」的出现。
PAR / 第23期 / 1994年09月号
二十世纪音乐新省思 从亚洲作曲联盟大会?音乐节看亚太音乐新方向
挑战与回应是创造文明的重要因素,亚洲作曲家如何因应西方强势文化之入侵,并发展自身文化,关系著二十一世纪亚洲音乐的未来。
PAR / 第25期 / 1994年11月号
西方的东方热潮与偏见
长久以来,一波波在西方发生的东方热潮,当中所夹杂偏见的总和,或许正反映在目前对日本文化的狂热上。
PAR / 第25期 / 1994年11月号
云门舞集《年度报?》解读 关於艺术行政的一些概念及对艺文环境发展空间的思考
在美国,非营利性质的艺术机构,每年必出版所谓的年度报?,藉此将年来的展演情形及各类活动作一整理,并将财务管理状况公开制表列出。云门舞集也率先在国内的艺术团体当中出版这份报?,不仅对关心其运作的人士有份交待,同时也可供其他艺术机构做?参考,以促进国内艺术行政界早日走上轨道。
PAR / 第25期 / 1994年11月号
永远不断地发生 从「甜蜜蜜」到「台北破烂生活节」
今年九月,於永福桥旁的河堤地,一个名?「台北破烂生活节」在此举行四夜的联演活动,计有戏剧、地下乐团、录影带……等节目,堪称是台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地下艺术节」!
PAR / 第26期 / 1994年12月号
沪.杭.港九戏剧行?
金风奏秋,一趟戏剧之旅,足历四项盛会,目寓莎剧、越剧、多种折子戏及梅派传统京剧,臆拥收获难抑发抒,以与共享。
PAR / 第24期 / 1994年10月号
艺术人口哪里来? 以实际经验谈校园社团演出
校园的表演社团是扩大表演艺术活动参与层面,增加欣赏人口之最重要资源。如何促进校园社团的蓬勃发展,切实做好艺术扎根工作,便有赖政府及民间机构的大力参与。
PAR / 第24期 / 1994年10月号
想像中的批评
《复活(凡尼亚舅舅)》在艺术学院演出后,我在民生报的一篇短评引起我的朋友何一梵在九月号《表演艺术》写了一篇〈让剧场中的理想复活〉,提出对於剧评写作方式的异议。文中涉及一些长久存在表演界的迷思,让我觉得?有必要再度切入此一话题。
PAR / 第20期 / 1994年06月号
是的,我有一些消失了 《浮光掠影》下的沈思
「我们存在,只因有人爱著我们。」
PAR / 第20期 / 1994年06月号
我们擦灭,因?一无所爱 关於〈消失〉的二三事
〈消失〉改编自澳洲作家凯里的魔幻寓言〈你爱我吗?〉剧中以抒情的女音替代原著男性刚质的旁白,以具象的肢体语言呈现高度抽象的主题,在不违反原著的荒谬讽?外,更进一步凝塑了一种诗化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