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PAR / 第44期 / 1996年06月号

轻松还是轻浮? 从鬼太鼓看传统与现代的迷思

四月来台演出的「鬼太鼓」在商业包装下已然不复见其原具传统,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变奏的传统。在舞台上出现的跑步机、载著玩具熊的小火车、杂技一般的庖丁耍刀、三味线大战斑鸠琴与小提琴,这些使演出娱乐化的噱头,同时也使它庸俗化,从太鼓之中建立的阳刚、纯?的力道,至此全数抵消。

PAR / 第44期 / 1996年06月号

在「鬼太鼓」的旋风中 被鼓声震出的几段随笔

「鬼太鼓」表现出在文化上不甘受外来强势文化支配、欲向外拓展的野心以及选择改变的方式,如果它的选择与改变是成功的,那么就会在时间的汰选中留下成果,成?另一个时代记录的迹印。

PAR / 第46期 / 1996年09月号

当小说遇见小剧场 WINDOW剧团高雄啼声初试

高雄在地的WINDOW剧团,将去年在《台湾新闻报》西子湾副刊刊出的短篇小说作品《荒土舞踏》,改编成剧场形式演出。算是一次「文学剧场」的尝试。

PAR / 第45期 / 1996年08月号

夏王与阿Q照个面 谈京剧的现代化与本土化

都是京剧,但有时代新意与地方风味。《夏王悲歌》唱出大陆西部歌调,道出现代诗语;《阿Q正传》唱出台湾歌仔调,口语中杂入台湾国语。两岸京剧诧然不同的表演风貌,饶有可思。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号

表演影像的残影再生产 谢安摄影作品中的「时间」论

无论是大野庆雄的舞蹈呈现了身体从一面转到另一面,或是《九歌》的舞者从趴下到爬起,诸类积极地用镜头捕捉动作连续感的影像,似乎成为谢安的「『我看』舞蹈」摄影展想要建构的论述,却也强调了「时间之形」的主题。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号

优剧场为我们上了一门什么课?

创团八年多的优剧场,近期的表演风格由繁复进入简约。去年九月份,他们到香港的演出引起了当地评论界大量的讨论。在作者「解读」这些评论之余,同时也让我们想到国内艺术界也许可以经由他们的反省来「反省」我们自己。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号

请救救台湾的芭蕾舞 对《表演艺术》十一月号〈台湾芭蕾园地〉的回应

芭蕾艺术细腻精致,要求完美,必须在相当稳定的环境下,才能生根发展。十几年前,台北的芭蕾表演曾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现代舞的强势推广下,芭蕾的发展渐渐停滞。近来在私人芭蕾舞团的努力下,希望观?能多给予掌声,让台湾的芭蕾天空更亮丽多采。

PAR / 第37期 / 1995年11月号

看他们,观自己,有些体会 不同凡响的少年京剧表演

我情愿看到一个自然、中规中矩,不失童稚之心而偶尔犯个无心之错的小演员,而不愿见到只是一味模仿、老练而过度成熟的尖子。

PAR / 第37期 / 1995年11月号

「主流」?「非主流」? 从芦川明乃的「另类舞蹈」谈起

来自日本的舞踏,继近来一些个人、团体访台后,在国内兴起了一阵旋风。但舞踏属日本的「主流」或「非主流」舞蹈?而我们自己的「主流」、「非主流」舞蹈又是什么?

PAR / 第42期 / 1996年04月号

托氏孤儿与新纳粹恶童

曾经协力合办过第二届台北破烂艺术节的《破周报》,在二月邀请了瑞士Schimpfluch和香港黑鸟来台演出。作者认?两个外国团体:「或有鸡鸣狗盗与孤臣孽子差异,但听在有文化隔阂的台湾观?耳底,则同样是罗苏唠叨的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