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号
科技与艺术对上话了吗? 科技音乐会观后
这场由交通大学主导的音乐会其实就是一次科技的展演,音乐家们利用「电传视讯网路」让舒伯特的《菩提树》在两地同时进行排练。但是由於技术上的限制,使得两地声音的传输延后大约0.5秒。这样的演出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在於把科技应用技术与艺术作结合,?传统的演出型态开创出另一种可能性。但是,如果单纯以欣赏一场音乐会的角度来看这场展演,它失去了合奏者在演出当中彼此之间气息的相互呼应所产生的合作感。
PAR / 第53期 / 1997年04月号
不同的椅子
在「一九九七香港」这样一个时空里,一台历史的大戏、历史的活剧正掀开大幕。椅子的故事及各种不同的表述,也可以看出是两岸三地的艺术家对递转嬗变的历史所作出的潜意识的反应。
PAR / 第53期 / 1997年04月号
一桌两椅、六种姿势
「一九九七」是甚么?作?一个香港人,问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多余。但若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试问:对中港台三地来说,一九九七「可以」是甚么?问题便变得耐人寻味。
PAR / 第53期 / 1997年04月号
去香港看看
我曾以?台湾有比香港更强大的前进动力,现在不难发现台湾有另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往后拉。不是我们的政府如此,而是我们允许我们的政府如此。不是我们没有选择,而是我们放弃了选择。
PAR / 第53期 / 1997年04月号
对进念与「中国旅程九七」所作的反思
「中国旅程九七」的演出部分里,六个作品中的「中国」, 几乎都缺席而不可得见。其中的意义与背后的讯息殊堪玩味。
PAR / 第53期 / 1997年04月号
改扮分饰 演员、角色、剧中人三者关系
历来,或?剧情或?展技,演员以一赶二、赶三饰演不同的剧中人,是台上台下两边酣畅的演出。近时却每每可见一剧中人由多位演员分饰的表演,四个四郎,三个公主,或者单是〈拾玉镯〉一折,前后出来四个不同颜色(服装)粉红、黄、蓝、绿的孙玉姣。「改扮」或「分饰」在传统戏曲表演中,是否完全自由随兴?
PAR / 第57期 / 1997年09月号
舞踏的质变 从六?到九?年代
在败战的瓦砾与残垣中挣扎求生的日本,孕育出舞踏留给世人无限的探思空间,舞踏在土方巽死后十年的今天,又演变成了什么样的面目呢?
PAR / 第57期 / 1997年09月号
难得的多元化剧场表演 南台湾戏剧观摩展
不同题材,不同表现形式的戏,在北部小剧场界可说是稀松平常,南部的观?,除了「?土写实剧」以外,绝对有能力,也有权力观看其他表现形式的戏!
PAR / 第55期 / 1997年06月号
台上大车拚 台下谈南台湾戏剧观摩展话外话
由於「社区剧场」概念模糊,南台湾戏剧观摩展的各个团体,希望藉著「外台北剧场」之名,重新被定位。
PAR / 第57期 / 1997年09月号
是豪爽的游戏!或无力的耍弄? 《沙滩.槟榔.维士比》观后杂感
这样以演员?优先的考量,与台湾现行普遍导演权威主导的剧场作法,更是不同。究竟二者对演员潜力的开发与创作者的角色定位影响如何,?得未来费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