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号

西方女子的东方情怀 珍妮与菲莉诗独舞与双人舞观后点滴

舞蹈的风格看似固定、单一且强烈,不知是否因舞作选择的影响而无法表现多样面貌。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号

海燕往南方飞去 谈舞蹈家传记电影《海燕――蔡瑞月之舞》

这部纪录片在历史与政治的检讨上或有不足,然而对台湾早期舞蹈史感到陌生的人来说,却可以亲睹前辈舞蹈家对早年舞蹈?育的辛苦耕耘。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号

对新世代舞蹈创作的省思 从黎美光的《盒子》反省台湾舞蹈创作的一些问题

台湾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原住民文化,亦是极易吸纳外来文化的母体,从事舞蹈创作的新世代可以探索并延伸出具有创意的舞蹈肢体。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号

注射一剂幸福的病毒

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在去年底推出的新作《伊波拉》,是一出用思维构成的戏,其中结合了剧本创作者的辩证、灯光和声音的区隔与重组、导演的幸福观,以及演员停驻与变动的肢体语言和情境即兴。

PAR / 第54期 / 1997年05月号

碧娜一九九七在香港 记碧娜以香港?题的未命名新作

碧娜旋风,其实从去年十月碧娜与乌帕塔舞蹈剧场的团员到香港停留三周,?新作寻找创作灵感开始。在香港艺文界人士热心带领他们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吃尽各地山珍海味之后,今年三月碧娜他们回到香港,展现在艺术节观?眼前的作品,也充满香港居民的生活剪影。

PAR / 第54期 / 1997年05月号

不完整的作品,完整的碧娜 在台北看《康乃馨》

在台北看《康乃馨》,感受极端复杂。碧娜.鲍许虽未亲身到过台湾,但通过种种转介,早已「有形」地影响了八?年代以降台湾的表演走向……因此,十五年后,在台北的舞台上初识碧娜,不啻是一次无比亲切的「重逢」。

PAR / 第54期 / 1997年05月号

崭新的观舞经验 《康乃馨》观后

在移植前卫的经验里,台湾有许多控诉、嘶吼、歇斯底里以及诸多作者的喃喃自语,这次碧娜.鲍许又带来了另类的理性,一种受过礼?的野蛮,够呛!

PAR / 第54期 / 1997年05月号

让比赛发挥正面的作用吧! 从台湾区音乐比赛谈起

一年一度的台湾区音乐比赛又热热闹闹的於北中南三地再次展开,评审、工作人员、参赛者、家长们忙碌的穿梭於比赛会场中。但是在热闹风光场面的背后,这项动员庞大的比赛历年来经常被讥评?台湾音乐界一年一度的大拜拜,花费的金钱、人力与所收到的效果完全不成比例,要求检讨改进的呼声历年不断。而每一年在比赛期间或比赛结束后,抗议电话与陈情信函更是满天飞。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号

一场宾主尽欢的同乐会 关於玛丽卡.沙若巴伊(Mallika Sarabhai)来台的演出

印度国庆日来台演出的印度舞蹈家玛丽卡.沙若巴伊,在主办单位未将演出的文化背景与意义适度呈现的情况下,艺术工作已然产生了内在的危机。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号

胡撇仔戏与胡撇仔母子

夜市上一出胡撇仔戏《侠女白小兰》,让看过胡撇仔的老观?惊奇:?年仔也晓作opera;让没见识过胡撇仔戏的新观?讶异:这什么乌白乱撇的opera。从日据压制的悲情中发展出来的台湾opera,何以至今不曾光复。而透过覆面侠女白小兰,却使在胡撇仔戏台下分开的母子,复迎纳在胡撇仔戏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