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号

帽子的不死精神

卓别林始终都是他的偶像,这不仅在马歇马叟单人默剧「毕普」(注1)中常见到卓别林的影子,此次演出的《帽子奇遇记》更是他的写照,严格地来说,其实《帽子奇遇记》就是?卓别林而作的。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号

由传统到创新的步迹足印 「戏曲改革」初期的《响马传》和《九江口》

这次「中国京剧院」来台演出的戏码中,《野?林》、《九江口》和《响马传》这三出是大陆「戏曲改革」政策下的「新编历史剧」,所谓「历史剧」,其实指的是和「现代戏」相对的古代戏而言,对台湾观?而言,倒正可以藉著这类「老式新戏」来观察近半世纪戏曲编导手法的变化。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号

属於张艺谋的《杜兰?》

在这些?人眩惑的表相之下,整出歌剧的本质表现是否和它所呈现出来的华丽场景一致,是否充份地展现出歌剧中的音乐与戏剧性,是颇?得商榷玩味的事。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号

东西共筑梦境

张艺谋?走进太庙广场的观?制造了一个东西方艺术交界的海市蜃楼,他使观?不加理智地确信这个正义、温暖、爱情的故事永恒地发生在这里,永恒的歌声早就在重重深殿中涌动。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号

期待跨世纪接班人

面对传统的困境,观?与演员都有责任。演员不入戏,观?就不入戏;观?不入戏,下次就不走进剧场;观?如果容忍、漠视心中的疑问,演员不精进,戏也就不会更好。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号

Tsou!邹? 一个文化角度的戏剧反省

诚如媒体文字所言《Tsou.伊底帕斯》的确完成了许多特殊的成就,留下不可磨灭的纪录。然而,对人与实验之间关系若不能有更深的反省,那恐怕也就无法成其?正的意义。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号

白云苍狗话苏弹

苏州弹词在?代末叶流入上海,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随唱片及广播事业的兴起,进入鼎盛状态,主要是靠艺人的语言声态来描写环境、制造气氛、刻画人物、摹拟人物的言谈和思想情感,这些都要传神,才能感染听?。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号

舞出自己的英雄传奇 《Tsou.伊底帕斯》的关键性转化

这次参与演出的中壮世代的邹族演员,做到极具关键性的突破;这种现象显现邹族族人深切希望本身祭典仪式与表演歌舞分际的厘?,以及有心者对於传统歌舞仪式脱胎换骨的殷盼。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号

世纪末的公案――《牡丹亭》

由上海昆剧团和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等联合制作的全本五十五出《牡丹亭》,在中国大陆演出后,不得「通关」赴美。关於这件公案,是一场权力对艺术的挑战,结果如何虽无法断定,剧团、媒体、跨国制作等在事件中的立场、是非,却可以让我们追索此―「公案」的来龙去脉。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号

儿童戏剧的?实性 从「一九九八九歌儿童艺术节」的三出戏谈起

基於九歌儿童剧团在台湾的儿童剧界有著元老级的地位,又因其对台湾的儿童剧场、戏剧?育的推动,有著相当的影响力,我们期待他们能藉著对过往作品的重新省思,打破社会认?「儿童剧就是简单剧」的刻板印象,呈现戏剧「?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