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号
访《等待果陀》导演 潘提列夫 差异,让每个社会更强大
生长於「铁幕」时期的保加利亚,伊万.潘提列夫以外籍导演的身分,却能在竞争激烈的德语剧场脱颖而出、备受瞩目,将於八月来台演出、由柏林德意志剧院制作演出的《等待果陀》,即曾於二○一五年入选柏林「戏剧盛会」年度十大,可见其剧场功力。作品常具跨国合作特色的潘提列夫说:「我一直都非常开心面对任何差异,差异让每个社会更强大,差异对每个个体来说是加分……这个世界需要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广泛的一致。」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号
从犹太难民到厌世代 活在当下的等待 潘提列夫的《等待果陀》新解
贝克特的荒谬剧《等待果陀》到了廿一世纪、导演潘提列夫手中,会迸发出什么新花样?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与舞台设计对贝克特绘画背景的致敬,演员以贝克特喜爱的默片肢体表现;另一方面,导演也透过演员的动作,表达劳动之於人的异化,令人重新思考人的存在意义;而如果把等待者想像成是两个在法国占领区准备等待救援的犹太人,整个角色关系与存在状态,更是一切都变得合理起来……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号
歌舞线上.正义对决 日本音乐剧《死亡笔记本》
七月来歌剧院看音乐剧! 看死神手中的笔记本凭空出现, 天才高中生夜神月以此机会, 贯彻执行他心中的正义。 世界侦探L,蜷曲著腿、佝偻著身, 用挂著黑眼圈的锐利眼神找出神秘奇乐, 在摇滚曲风的呐喊交锋中, 声嘶力竭地狂飙生死心理战。 当日本经典漫画遇上百老汇制作团队, 当小池彻平站上了台中国家歌剧院, 二○一七夏天, 超高规格的华丽制作, 让死亡笔记本再度变身, 从平面走向立体, 降临人间!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号
热门漫画立体化 舞台启动粉丝潮 日本漫画与舞台剧改编:在《死亡笔记本》之前
在日本,漫画的发行质量均高,有著广大的读者群,也带动了周边产业,日本影视舞台娱乐界,也累积了大量以漫画作为文本题材的舞台剧、电视、电影作品,在漫画粉丝的支持下,环环相扣兴盛蓬勃。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D漫画文本的立体化,演员选择与表演能否符合粉丝的想像与期待?情节能否更丰富满足观众所需?在在挑战漫画的改编制作功力!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号
一条规则、两种正义 关於《死亡笔记本》
一本空白笔记本,只要写上名字,那个人就会死!这样惊悚黑暗的设定,开启了漫画《死亡笔记本》的故事情节,死神路克旁观著夜神月(奇乐)与L两为少年的对决,对正义的不同诠释,两人施展谋略企图战胜彼此……从漫画、电影、动画、轻小说、电视连续剧、游戏及音乐剧,奇乐与L的对决无限延伸……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号
当L与夜神月唱起音乐剧 小池彻平与柿泽勇人 连结不同命运的《死亡笔记本》
畅销日本漫画《死亡笔记本》曾被改编为电影与连续剧,最受人注目的,自然是书中两位主角「L」与「夜神月」由谁扮演,电影版的松山研一与藤原龙也形象深植人心,而音乐剧版的小池彻平与柿泽勇人、浦井建治,也成为乐迷的热门关注焦点。趁著小池彻平与柿泽勇人来台举行记者会,本刊特地进行专访,请他们一谈对表演的看法与《死亡笔记本》音乐剧的工作心得。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号
到台中歌剧院看音乐剧 《死亡笔记本》 嘹亮歌声下的心战与推理
《死亡笔记本》里,夜神月与「L」之间的心理战,绝对是大有看头、无法省略的剧情重点,而这些推理、刺探、隐藏、猜忌,则在音乐剧的舞台上转化成为激烈的对唱、对话和对质。在百老汇知名编剧与作曲家、日本优秀导演与演员的豪华阵容加持下,《死亡笔记本》将如何在台湾的舞台上展现超越纸本漫画的华丽魅力,令人拭目以待。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建筑的思维.理念的交锋 《源泉》The Fountainhead
「个人的自我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这句印在初版《源泉》小说扉页的文字,也可视作艾茵.兰德思想的体现。这是个与创作有关的故事,也是个关於艺术家面对体制的故事,在问世近百年后,成了导演伊沃.凡.霍夫第一次选择改编成剧场作品的小说。他认为,现今社会与一九二○年代的气氛,其实相当近似,即使兰德已因其理论的政治支持者而引起大多数人侧目。 让我们回到小说,试著将这个故事作为源头,重新看见兰德笔下人物,他们所奋斗的目标、面临的困境、坚决的意志。以建筑设计为题材,复杂的情感纠葛、职场明争暗斗等种种情节,全被导演并置在同一个舞台上,话语中辩证著兰德原著的思维、个人理念的交锋。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建筑之「真」 映照个人之「真」 艾茵.兰德思想在《源泉》的展现
爱因斯坦在一九四九年发表〈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一文,赞美苏联的集体社会才是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是兰德创作《源泉》的时代背景。她在〈廿五周年再版序言〉说:「现代集体主义有各种各样的变形,他们将宗教的利他主义伦理道德标准全部保留了下来,仅仅用『社会』一词取代『上帝』一词。」《源泉》就是要扭转人类对利他主义与社会的集体崇拜,呼吁人类不要再继续「背叛自己的灵魂」。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多角关系化繁为简 空间影像更添张力 凡.霍夫的《源泉》改编
凡.霍夫的叙事线紧贴著兰德的小说,以八位/九位演员演绎十一个角色,情节推动以主角们的重要事件循序发展,而其中对话的机锋,配以精确的导演手法,才是《源泉》紧凑节奏下的动力,并呼应制作的段落标题,也得以在大量的话语间引导观众思考兰德的论点。导演更以流动的空间运用,辅以鸟瞰角度的即时影像及多样投影手法,创造出多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