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从剧场观众到总监 廿八岁的琳顿接掌布许剧场
以培养剧作家闻名的伦敦布许剧院,在现任艺术总监攸尼斯的经营下,成为一个更具反思与包容多样性的艺术场所。九月时攸尼斯宣布将卸任转职,经过两个月,布许剧院在上月公告新任艺术总监将由同为导演与剧作家的布莉奈特.琳顿接任。琳顿年方廿八岁,本身是圭亚那裔,从布许剧场的观众到成为艺术总监,她自许让布许剧场为伦敦的艺术家带来更多灵感。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与法兰西戏剧院合作 欧斯特麦耶《第十二夜》狂欢搬演
受到近年来保守势力在欧洲崛起所影响,德国知名剧场导演欧斯特麦耶想要重探《第十二夜》,呈现莎翁怎么透过风趣的笔触,突显超越性别框架的欲望。这三年来,他在巴西、罗马和柏林的导演工作坊中与大学生一起探索此剧情节,近期并与法兰西戏剧院新生代演员合作搬演,透过符号的拼贴与错置,不仅突显剧中的扮装桥段,也颠覆了大家对於性别和身分的既定认知。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华人音乐剧大师黎锦扬辞世 《花鼓歌》传奇永留
醉心於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年末之际也以丰富多样的音乐剧展现企图,但与此同时,出身上海、首位征服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大师黎锦扬以百岁高龄辞世,却未在上海激起回响。出身书香世家的黎锦扬,上有两位对中国流行音乐界影响深远的哥哥,自己赴美后,则以小说《花鼓歌》被改编为音乐剧与电影而备受瞩目,堪称是为华人创作和打造音乐剧树立了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素人参与演出 「香港国际黑盒剧场节」寻生活真实
今年十月初至十一月初举办的「香港国际黑盒剧场节」,由香港话剧团与西九文化区联合主办,主题为「寻常见.见寻常」,企图把「真实放诸舞台」,策展参演剧目较之前两届具挑战性,除了结合真实与虚构的剧码,也有素人参与的演出,让剧场与现实进行多样的对话。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美学形构与政治阅读 香港导演邓树荣的《马克白》
邓树荣的《马克白》改编以广东话演出,设定为一对现代夫妻午夜梦回,来到远古的中国,遇上莎剧的人物,开展同样的情节历程。在暴君马克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从古到今、放眼海内外的政治风云,舞台上的马克白再现了当代极权者的面貌,而当演员不断说著「祖国」的称谓时,远古中国的时空便即时落入中共的历史版图,作为香港的观众,在政治的联想中,不可能无所震荡!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MeToo风波愈演愈烈 表演艺术圈「下重手」处理
因名人性骚扰引爆的#MeToo活动,火球在各领域沿烧,但不同领域的处理态度不尽相同,表演艺术界近期又有多人遭指控,其中包含知名指挥家丹尼尔.加堤与比利时跨界导演杨.法布尔,被指控者或遭免职、调查或自行辞职,相较於其他领域,表演艺术界各单位的处理都迅速明快,表演艺术观众对此运动的态度与整体社会显然不同,是各团体不得不下重手的原因。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搞艺术就是穷? 艺术工作者薪资调查报告掀讨论
位於柏林的「舞台空间设计师协会」今年九月在其社群网站上转贴了一篇文章〈失去面包的日常:艺术家赚得了什么?〉报导了一项由汉斯-博克勒基金会基金会补助的调查研究,指出四分之三左右的艺术工作者,收入远低於全德国年收入平均值,又一次在遍地艺术家的贫穷柏林,掀起关於这个话题的热烈讨论。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杨维克新总监第一个剧季 以《第十二夜》与民同欢
伦敦知名的杨维克剧院,近期展开由新任艺术总监夸梅.奎厄玛规划的第一个剧季,他选择了改编自莎翁作品的《第十二夜》,也是他以总监身分在杨维克执导的第一出戏。这个版本的《第十二夜》是由九十分钟的音乐串连改编而成,首演於纽约公共剧院,而此次的英国版更狂野与尖锐,除了将舞台背景改设在伦敦的诺丁丘,也邀请杨维克剧院所在社区的合唱团与演员参与,展现奎厄玛所带领的杨维克将是平易近人、具有同理心、慷慨并包容的剧院。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庆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年 巴黎秋天刮起哈日旋风
为庆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周年、以及明治维新一百五十周年,日法政府联手,今年初秋至明年春在巴黎举办系列日本节目,名为「2018日本主义」,企图透过东西文化交流,打造全新美学风景。参与演出的除了日本传统艺能界国宝级明星演出的歌舞伎与狂言,还有当红影视明星参演、重量级日本导演执导的舞台作品,强力和式文化旋风,让花都巴黎为之风靡。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李建军与他的《大众力学》 最小众的大众参与形式
来自北京的前卫剧场导演李建军,在本届乌镇戏剧节首演新作《大众力学》,延续其「凡人剧场」理念,灵感来自美国小说家卡佛的同名小说,由廿多位素人演员在舞台上述说自己的故事,探索演员演出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穿越。李建军的作品从来在舞台的表达形式就不是大众的,而《大众力学》却又是最具有一般人(非剧场人)的过程经验,这种社会参与可能也不是传统戏剧形式所能达到的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