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215期 / 谈画说乐
巴黎的美丽与维也纳的哀愁--德布西、马勒、荀贝格的崛起
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也就是所谓的「世纪末」,巴黎的音乐与美术创作如何反映出繁华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在那同时,维也纳为何显得比较动荡不安?该城的艺术家们如何表现出一种「末世」般的焦虑与旁徨?
PAR / 第217期 / 谈画说乐
高更 从音乐中研创绘画之美
高更比德布西大十多岁,两人虽於一八九○年代曾在马拉美家中的象徵派聚会中曾碰面,稍后由於高更的「出走」南太平洋,使得两位大师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不可能,但两人在「世纪末」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研创出来的绘画与音乐格调,无疑是相当类似的。在这两位大师所处的时代,并不是绘画影响音乐创作,而是音乐影响绘画创作;无论是塞尚、高更、秀拉的画作,或是马拉美的诗,都向往、憧憬著一种难以言喻、神秘而抽象的音乐性。
PAR / 第215期 / 艺妙人物事
刘季陵 让你看见剧场里的魔「幻」艺「术」
多才多艺的创作人刘季陵,除了是玩遍各式音乐的高手,也是下笔如花的诗人,而从十年前迷上幻术开始,他就爱上这种让人体验超现实的奇技。为了有更丰富的创造,他自创「魔浪超剧场」,将把几米充满魔幻感的画作、结合音乐与幻术,在剧场中制造奇想的幻境,让观众亲自体验幻术的艺术新境界。
PAR / 第216期 / 艺@书
「通俗教父」说故事--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书摘
多年来,无论是电视广告、电影和剧场脚本、甚至亲自粉墨登场诠释别人的人生,吴念真说故事的功力总是压倒性地令人著迷。有时不免想像,这些曝光了的故事是否更可能仅为冰山一角,其余的都还在吴念真脑中伺机突出水面……这一次,睽违多年未出版著作的他,重新拾起文学创作的笔,任水面下的故事跃然拔出,新书《这些人,那些事》的故事,多数来自吴念真亲临现场的半生回忆。读著这些生动且充满戏剧张力的人与事,油然想起吴念真对推理女王阿嘉莎.克莉丝蒂的赞语:「通俗是一种功力。」在本书中,吴念真亦亲自演示了「通俗」动人的不俗力量。本刊特地选摘精采篇章,以飨读者。
PAR / 第217期 / 幕后群像
王希文 一把吉他 岔路开花
曾以电视配乐作品《晒棉被的好天气》荣获金钟奖的新生代配乐工作者王希文,其实并非音乐科班出身,因高中开始学吉他而与音乐结缘,原本念政治系的他,也因此走上人生规划外的「岔路」。在美国念了电影配乐后,返台成立了「疯戏乐工作室」,将以音乐剧《木兰少女》的重制,展开新事业的起步。
PAR / 第215期 / 艺@书
巨人之殉--《西方音乐巨人―马勒》书摘
费时三年时间撰写、累积二十五年作为马勒迷的经验,人称「文化医生」的林衡哲医师,在搜集各地文献及钻研之后,终於赶在马勒逝世一百五十周年及两百年诞辰的此时完成了他呕心沥血的巨作《西方音乐巨人―马勒》。即使坊间马勒的传记甚多,但最特别的是,这一本是以一位台湾人的观点撰写而成,书中「马勒在台湾」一章,将马勒在台湾的影响足迹详加记录,也是本书可贵且独到之处。为此,本刊特地转载书中精采篇章,以飨读者。
PAR / 第216期 / 艺@书
谁改变音乐?谁被音乐改变?--
本月介绍的三本书,分别从三种角度书写音乐与个人、与群体、与国家社会间的关系,行文从抒情散文、夹叙夹议乃至专业论述,堪称一次音乐文化书写的小型爆炸,其结果当然缤纷夺目。
PAR / 第215期 / 艺@书
投射欲望的空画框
名画遭窃总是成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新闻话题,而偷窃艺术品者还会被冠上「雅贼」之称,也增添这种犯罪行为的暧昧性。赛门.胡伯特的《空画框:艺术犯罪的内幕》则揭露了这种行为的背后的神秘面纱,让读者得以一窥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以及流传在名画四周的八卦光环。
PAR / 第215期 / 艺@CD
乔安娜.麦葛瑞格 混搭得自然精采
英国当代钢琴家乔安娜.麦葛瑞格,是拥有辽阔视野并乐於探索无限可能的混搭大师。她的《钢琴大玩特玩》专辑,曲目从文艺复兴、巴洛克、现代、探戈、爵士一直到世界音乐,却能因创意而水乳交融,每个作品如获新生。而她的《郭德堡变奏曲》,更被誉为「继顾尔德之后最富有灵感创意的郭德堡」
PAR / 第216期 / 艺@CD
马勒年疯马勒
今年是大作曲家马勒(Gustav Mahler)诞生一百五十周年,而明年二○一一年则是他逝世一百周年,这位在世以指挥闻名,一生致力交响曲与艺术歌曲创作的作曲巨匠,在乐坛的地位与日俱增。 因此接连两个「马勒年」,全球各地有许多马勒相关活动,无论唱片出版、音乐会、研讨会、或传记出版,是大家一起疯马勒的绝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