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214期 / 艺@CD
见山是山不是山
当我们忙著将文件贴上标签,分门别类放入不同档案夹里,有人正朝著自己心中向往的声音前进,没有国界、没有局限。史汀《摇滚交响梦》与吴彤《我一直听见自己的笙音》,两张以「跨界」为发想的专辑创作,让两位东西方摇滚歌手,勾勒出他们对音乐的宽阔视野,也让人在聆听时对其中的万千变化,不断涌出惊喜与感动。
PAR / 第214期 / 艺@电影
女性影展玩「酷」 狂飙影像创意
今年迈入十七岁花样年华的女性影展,透过「玩『酷』影像.摇滚女孩」的活泼主题,分为六大单元「新锐女流」、「女身异想」、「亲亲妈咪宝贝」、「青春记事簿」、「酷儿派对」、「女孩视界.聚焦台湾」,带给观众丰富的影像盛宴。
PAR / 第214期 / 艺@展览
行动剧式的嘲讽批判
在展场为因花博会移植而枯死的树木用玄武岩立碑,把展场空间网拍出去给艺廊展画好募款买更多玄武岩……正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双年展」中展出的石晋华,以行动概念艺术批判市政府破坏环境的粗暴,并嘲讽艺术的交易性之无所不在,令人深思。
PAR / 第210期 / 艺妙人物事
姜秀琼 人与心灵的无形风景 比外在的风景更深
身为电影工作者,《乘著光影旅行》导演姜秀琼既当过演员,又是剪接、编剧、制片、导演,每个阶段有著不同的体认。出身戏剧系科班,她却更爱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生活真实感:「生活的多元性是我最重要的养分。」
PAR / 第210期 / 艺@书
冷眼静观满地琐碎
身分多样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在戏剧的实践上别有见地,透过香港戏剧学者方梓勋以对话问答,让高行健道出他的戏剧理念与创作观。他指出,如果戏剧家有种社会职能,最多只能是一个观察者,一个揭示者,艺术家要有一双冷眼,一双把自我尽量排除的中性的眼睛,当然也排除掉盲目的自恋,做一个冷静清醒的观察者,对世界的认知才会开始。
PAR / 第210期 / 艺@CD
体验夜的美丽与华丽
在如丝绒般的夜里,聆听女高音安娜.聂翠贝可的专辑《宁静的夜晚》与长笛演奏家帕胡德的《歌剧幻想曲—帕胡德的歌剧之夜》,让人分别感受品尝到「夜的美丽」与「夜的华丽」,可说是浪漫的夜里,音乐无尽想像的美好延伸……。
PAR / 第210期 / 艺@电影
台北电影节 看见森巴舞外的巴西
台北电影节迈入第十二届,今年的主题国家是巴西,为巴西二○一四世界杯足球赛和二○一六奥运提前热身,透过影像让我们进一步认识除了森巴舞之外的巴西;台北电影节的另一个特色是青年导演,不同於金马影展的大师选粹,这里引介的是年轻导演的发迹电影。
PAR / 第213期 / 艺妙人物事
许哲诚 忘掉黑暗 用音乐热情地拥抱生命
虽然天生看不见,视障钢琴家许哲诚却以音乐天赋开了生命的美好大门,他不但弹得一手好琴,还跟恩师范德腾一起上台演出,弹唱俱佳地在《弹琴说爱》中「说相声」。对生命充满热情的他,如果可以选择,还是宁愿选择「看不见」,因为他乐於拥抱这个世界,乐於相信人性的善良。
PAR / 第210期 / 艺@展览
高堤耶+萧毕诺=反服装秀的反舞蹈
法国时尚搞怪天王高堤耶,与法国当代编舞家萧毕诺携手合作多年,打造了一出出舞台上前卫趣味的时尚场景,刻正在北美馆展出的「幻羽舞影:时尚顽童高堤耶与编舞家萧毕诺舞台服装展」,正是将两人合作的十二出舞剧的舞衣和配件展出,让人睹物揣思两人当年精采的「反服装秀」之「反舞蹈」。
PAR / 第212期 / 艺@书
音乐的美好与折磨
一个是名闻国际的音乐大师,一个是因为《钢琴课》的优美文笔才受到英语世界重视的作家,《想飞的提琴手》和《钢琴课》都是在探索音乐可以在生命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克雷默想知道「可以不走音乐路的理由」,奈兹则想知道自己「可以走音乐这条路的条件」。他们两人都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同时,也受到音乐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