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艺术节压轴 改变生命的一场《雨季》
德国导演丹妮耶拉.克朗兹应台北艺术节之邀,与杨景翔演剧团合作演出剧作家安雅.希苓的第四个作品《雨季》,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关注较严肃的人生课题。
台北艺术节 杨景翔演剧团《雨季》
9/3-6 19:30 9/5-6 14:30
台北 水源剧场
INFO 02-25289580 转191-199
德国导演丹妮耶拉.克朗兹(Daniela Kranz)应台北艺术节之邀,与杨景翔演剧团合作演出剧作家安雅.希苓(Anja Hilling)的第四个作品《雨季》,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关注较严肃的人生课题。
《雨季》的故事,是从一场车祸,连接起两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进而探讨人生面对生死的普世意义,剧本结构与剧情看似通俗,却挑战了剧场演出的元素,像是电影的叙事方式。
克朗兹让整出戏化为一首轻快的曲子,以走位、画面美学、音乐编排敲打出乐谱上的音符,带领观众从看戏的节奏,体验故事里找寻生命的另外一种出口,「因为,剧本是一个想像空间,也是乐谱,我们要挖掘它的音乐性。」
这次与徐堰铃、朱芷莹、杨景翔、蔡佾玲、程钰婷五位台湾演员合作,克朗兹表示,初期因为彼此文化、经验不同,加上需要透过翻译,整体排练花了较多时间,但演员非常聪明,从专业的戏剧语言、经验分享和能够共同参照的中西文学、音乐、电影美学等交流后,大家很快地熟悉彼此,几乎都能透过身体语言理解沟通。她也逗趣地说自己喜爱表演,透过最直接的示范沟通最有效率,因此,《雨季》中后期的排练也顺利地步上轨道。
克朗兹对五位演员的身体素质赞誉有佳,她提到,台湾演员除了身形轻盈结实,同时对自己的身体掌握度也很高,这一点平均是优於她在德国合作过的同龄演员。但也因如此,不刻意形塑风格的她,更在意的是发挥演员的特质。在排练过程中,她会要求几位演员身体「偶尔可以失控一下」,把人物设定等都抛开,尝试一些大胆的想法,尽管剧中的台词相当多,但情感不需透过语言,反而可透过身体来传达,她说:「我的戏很仰赖演员在舞台上对自己的认知,还有他们在台上以何种方式建立一个世界。」
继参演创作社《拉提琴》相隔近三年后,身兼剧团艺术总监与导演的杨景翔再次以演员身分登上舞台,「很久没演戏,这次演来很累。」他说:「但不是头脑的累,也不是心理的累,是那种运动过后酣畅的累。」
谈到这次由台北艺术节与台北歌德学院邀请而促成的台德合作,杨景翔表示,除了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交流经验,也体验到因为工作方式的不同,在排练的过程中,对於处理导演工作方式也有新的理解。
杨景翔坦言,因为环境、文化等因素,很多剧场的创作方式都是在台湾很难做到的,几乎像是一种理想,但透过这样逐渐频繁与外国的交流来汲取经验,台湾的剧场环境可以慢慢地变得更好。
这次的舞台上有五座不同造型的房子,设计灵感来自於克朗兹过往演出剧照里的房子,及飓风过后人们坐在一半泡在水里的房子屋顶等候救援的照片,象徵剧中人为了延续生命而努力生存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