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藝術節壓軸 改變生命的一場《雨季》
德國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應臺北藝術節之邀,與楊景翔演劇團合作演出劇作家安雅.希苓的第四個作品《雨季》,以輕鬆詼諧的方式,關注較嚴肅的人生課題。
臺北藝術節 楊景翔演劇團《雨季》
9/3-6 19:30 9/5-6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02-25289580 轉191-199
德國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Daniela Kranz)應臺北藝術節之邀,與楊景翔演劇團合作演出劇作家安雅.希苓(Anja Hilling)的第四個作品《雨季》,以輕鬆詼諧的方式,關注較嚴肅的人生課題。
《雨季》的故事,是從一場車禍,連接起兩個瀕臨破碎的家庭,進而探討人生面對生死的普世意義,劇本結構與劇情看似通俗,卻挑戰了劇場演出的元素,像是電影的敘事方式。
克朗茲讓整齣戲化為一首輕快的曲子,以走位、畫面美學、音樂編排敲打出樂譜上的音符,帶領觀眾從看戲的節奏,體驗故事裡找尋生命的另外一種出口,「因為,劇本是一個想像空間,也是樂譜,我們要挖掘它的音樂性。」
這次與徐堰鈴、朱芷瑩、楊景翔、蔡佾玲、程鈺婷五位台灣演員合作,克朗茲表示,初期因為彼此文化、經驗不同,加上需要透過翻譯,整體排練花了較多時間,但演員非常聰明,從專業的戲劇語言、經驗分享和能夠共同參照的中西文學、音樂、電影美學等交流後,大家很快地熟悉彼此,幾乎都能透過身體語言理解溝通。她也逗趣地說自己喜愛表演,透過最直接的示範溝通最有效率,因此,《雨季》中後期的排練也順利地步上軌道。
克朗茲對五位演員的身體素質讚譽有佳,她提到,台灣演員除了身形輕盈結實,同時對自己的身體掌握度也很高,這一點平均是優於她在德國合作過的同齡演員。但也因如此,不刻意形塑風格的她,更在意的是發揮演員的特質。在排練過程中,她會要求幾位演員身體「偶爾可以失控一下」,把人物設定等都拋開,嘗試一些大膽的想法,儘管劇中的台詞相當多,但情感不需透過語言,反而可透過身體來傳達,她說:「我的戲很仰賴演員在舞台上對自己的認知,還有他們在台上以何種方式建立一個世界。」
繼參演創作社《拉提琴》相隔近三年後,身兼劇團藝術總監與導演的楊景翔再次以演員身分登上舞台,「很久沒演戲,這次演來很累。」他說:「但不是頭腦的累,也不是心理的累,是那種運動過後酣暢的累。」
談到這次由臺北藝術節與台北歌德學院邀請而促成的台德合作,楊景翔表示,除了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交流經驗,也體驗到因為工作方式的不同,在排練的過程中,對於處理導演工作方式也有新的理解。
楊景翔坦言,因為環境、文化等因素,很多劇場的創作方式都是在台灣很難做到的,幾乎像是一種理想,但透過這樣逐漸頻繁與外國的交流來汲取經驗,台灣的劇場環境可以慢慢地變得更好。
這次的舞台上有五座不同造型的房子,設計靈感來自於克朗茲過往演出劇照裡的房子,及颶風過後人們坐在一半泡在水裡的房子屋頂等候救援的照片,象徵劇中人為了延續生命而努力生存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