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黑臂章乐团《歌之版图》 演绎浩瀚音乐旅程
随著音乐,黑白影像绘出澳洲的草原,像是身历一场壮美的旅程,无论是否曾踏上澳洲土地,在黑臂章乐团《歌之版图》演唱会里,都能感受音乐和影像交织出大地的宁静与开阔。
澳洲黑臂章乐团《歌之版图》
8/28-29 20:00 8/30 14:30
台北 中山堂中正厅
随著音乐,黑白影像绘出澳洲的草原、无边的天际线与日常生活,像是身历一场壮美的旅程,宛如生活在彼方的想望,无论是否曾踏上澳洲土地,在黑臂章乐团《歌之版图》演唱会里,都能感受音乐和影像交织出大地的宁静与开阔、欢愉氛围及纯粹的生活纪实。
黑臂章乐团成立於二○○六年,由史蒂芬.理查森(Steven Richardson)创立,集结原住民与非原住民的顶尖音乐家,共累积五百余位艺术家合作经验;曾登上二○一二年伦敦奥运舞台,唱遍世界各国音乐厅,观赏人数超过一百万人次。黑臂章乐团致力於深入澳洲偏远原住民部落巡演,并举办工作坊,希望藉由音乐的力量促进社区发展。这次应台北艺术节邀请来台,一行人更拨空前往台东,拜访当地的原住民音乐家。
演唱会中,黑臂章乐团将与第廿四届金曲奖最佳原住民歌手、台湾卑南族的桑布伊同台演出,带来〈路〉(Dalan)与〈青年之歌〉两首作品。〈路〉为桑布伊的创作,勉励部落年轻人要成为勇敢的人,以身为原住民为荣,而〈青年之歌〉则为卡地布部落青年聚会时常唱的轻快歌曲。
对於台澳两地原住民音乐合作,艺术总监佛雷德.里翁(Fred Leone)表示,澳洲与台湾原住民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像文化上的表现、信仰,会以动物、土地等元素呈现。桑布伊则说:「澳洲黑臂章乐团是个非常有能量、有力量的团队,能与这些资深的歌手和乐手合作,感到非常荣幸,他们的音乐也带给我力量。」
《歌之版图》以澳洲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Miles Franklin Award)得主艾力瑟斯.莱特(Alexis Wright)的文字为创作基底,衍伸出以澳洲原住民各族语言的创作,共十族语言、十六首歌,横跨澳洲大陆,连结人与土地间的深刻情感,歌者多为来自澳洲各部落的原住民歌手,以不同的语言演绎土地的故事。
演唱会自〈远离家园〉(Far Away Home)这首歌开始,描述白人与澳洲原住民间的纠葛情绪;〈泥土之歌〉(Dirtsong)则唱出原住民、国族与土地之间的连结。紧接著一幕幕的生活情境,〈来向前去〉(Coming Up Close Now)重现部落的聚集场景;〈白腹海鸥〉(Burud)以一个父亲的角色,教导孩子们如何观察白腹海鸥的动态寻找合适捕鱼的地点;〈老费〉(Old Fitzroy)则讲述墨尔本市郊原住民的实境。
歌曲亦有取材於自我认同与古老传说,〈我叫何名〉(Yarian Mi Tji)唱出了自我的困惑,对於土地、姓名与传统的追寻;〈鹤〉(Brolga)为雍古玛塔族(Yolngu)的生命起源,世居沼泽的鹤群们,吆喝著其他鸟儿们共同聚集於此;〈蓝色深海〉则以深海的章鱼视角出发,演唱者马利嘉总能深深感受他与海洋、土地、族人间的连结。最后的〈首要法则〉(Big Law)唱出祖先的律法精神,以及每寸土地的风景,正如同澳洲原住民用歌来作为自己的领域画分,不同族群的歌,代表著与自己脚下土地相连结的精神。
黑臂章乐团透过创作、呈现和巡回演出大型音乐剧场作品,以及到各地举办社区音乐发展工作坊,探讨并推广现代澳洲原住民和托勒斯海峡岛民的音乐和文化。二○一○年,破晓电影(Daybreak Films)发行了黑臂章乐团的纪录片《活著的道路》(Murundak: Songs of Freedom),记录他们以音乐一路传颂自由及抵抗的旅程,该片曾获联合国媒体和平奖肯定,让他们的音乐行动显得弥足珍贵。《活著的道路》将於八月廿八日下午二时卅分於中山堂中正厅播放,持台北艺术节任何节目票券或票根,都可免费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