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别离的《战火浮生》 爱的痊愈与重生

《战火浮生》导演弗拉基米尔o潘科夫(左)与契诃夫国际戏剧节艺术总监瓦列里・夏德林共同出席抵台记者会。 (张震洲 摄)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今年国际剧场艺术节开幕大戏由俄国契诃夫国际戏剧节与英国爱丁堡艺术节共同制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纪念作品《战火浮生》,让观众重新体验战火下的生死别离。

国际剧场艺术节—契诃夫国际戏剧节《战火浮生》

10/7-8  19:30  10/9  14:30

台北 台艺表演厅

INFO  02-33939888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剧场艺术节,今年以「剧・游—经典之翼」为主题,共推出国内外七档精采戏剧节目,开幕大戏由俄国契诃夫国际戏剧节与英国爱丁堡艺术节共同制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纪念作品《战火浮生》,由莫斯科声音剧场工作室创作,导演弗拉基米尔・潘科夫(Vladimir Pankov)用他最擅长的声音剧场,让观众重新体验战火下的生死别离。

弗拉基米尔・潘科夫形容《战火浮生》是一出关於「离别」的故事,他的创作灵感除了荷马关於战争的史诗《伊利亚德》Iliad,还有英国作家理察・奥汀顿(Richard Aldington)关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说《英雄之死》Death of a Hero,以及俄国诗人尼可莱・古米廖夫(Nikolai Gumilyov,)自传体文集《骑兵笔记》The Notes of a Cavalryman。弗拉基米尔・潘科夫形容:「这一次的创作基本上是一出吟颂文本的歌剧」。

契诃夫国际戏剧节艺术总监瓦列里・夏德林(Valery Shadrin)介绍,故事开始於一九一三年,一群聚集在巴黎的艺术家,他们认为战争是将陈旧观念淬炼成新秩序的烈火,成为文明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群艺术家已全然被战争改变,死亡阴影造成巨大冲击,心理重建的过程,战争才真正开始,他们必须依照心理医师的建议,以特洛伊战争发想的游戏重现他们战时的经历,藉此治疗战争带来的创痛。

弗拉基米尔・潘科夫将音乐成为剧情叙述、角色刻画、风格呈现与内容铺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美结合音乐、肢体、杂技与戏剧。在生与死之间,战争不再只是抽象概念,更是真实的死亡、痛苦与恐惧。他说:「战争是彻底的混乱惶恐,你完全不知你在战争中做什么,也不知发生了什么。这是我们想要在剧中呈现的状态。」

弗拉基米尔・潘科夫表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是音乐,每位演员都尽力配合,找到与音乐相符的表演模式,用自己的方式呈现,用音乐与观众对话,「我相信除了喜欢戏剧的观众,喜欢音乐的人也非常适合欣赏这出戏。」

此次导演风格特殊,国家两厅院特别筹画《战火浮生》导演弗拉基米尔・潘科夫的工作坊,让台湾剧场工作者不只了解「声音剧场工作室」的演员工作方式,更将引领参与者透过声音与音乐,发掘新的表演形式,让声音与音乐可以成为剧场表演的主要工具。瓦列里・夏德林则将举办一场针对学生的讲座,与大家分享契诃夫国际戏剧节的演变与展望。

【欲知更多详情,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16年10月号「艺号人物」〈俄国剧场导演潘科夫 以「声音剧场」美学 追问战争的本质〉;免费下载《PAR表演艺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