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別離的《戰火浮生》 愛的痊癒與重生
今年國際劇場藝術節開幕大戲由俄國契訶夫國際戲劇節與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共同製作、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紀念作品《戰火浮生》,讓觀眾重新體驗戰火下的生死別離。
國際劇場藝術節—契訶夫國際戲劇節《戰火浮生》
10/7-8 19:30 10/9 14:30
台北 臺藝表演廳
INFO 02-33939888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以「劇‧遊—經典之翼」為主題,共推出國內外七檔精采戲劇節目,開幕大戲由俄國契訶夫國際戲劇節與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共同製作、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紀念作品《戰火浮生》,由莫斯科聲音劇場工作室創作,導演弗拉基米爾‧潘科夫(Vladimir Pankov)用他最擅長的聲音劇場,讓觀眾重新體驗戰火下的生死別離。
弗拉基米爾‧潘科夫形容《戰火浮生》是一齣關於「離別」的故事,他的創作靈感除了荷馬關於戰爭的史詩《伊利亞德》Iliad,還有英國作家理察‧奧汀頓(Richard Aldington)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小說《英雄之死》Death of a Hero,以及俄國詩人尼可萊‧古米廖夫(Nikolai Gumilyov,)自傳體文集《騎兵筆記》The Notes of a Cavalryman。弗拉基米爾‧潘科夫形容:「這一次的創作基本上是一齣吟頌文本的歌劇」。
契訶夫國際戲劇節藝術總監瓦列里‧夏德林(Valery Shadrin)介紹,故事開始於一九一三年,一群聚集在巴黎的藝術家,他們認為戰爭是將陳舊觀念淬煉成新秩序的烈火,成為文明發展的必要手段。但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群藝術家已全然被戰爭改變,死亡陰影造成巨大衝擊,心理重建的過程,戰爭才真正開始,他們必須依照心理醫師的建議,以特洛伊戰爭發想的遊戲重現他們戰時的經歷,藉此治療戰爭帶來的創痛。
弗拉基米爾‧潘科夫將音樂成為劇情敘述、角色刻畫、風格呈現與內容鋪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美結合音樂、肢體、雜技與戲劇。在生與死之間,戰爭不再只是抽象概念,更是真實的死亡、痛苦與恐懼。他說:「戰爭是徹底的混亂惶恐,你完全不知你在戰爭中做什麼,也不知發生了什麼。這是我們想要在劇中呈現的狀態。」
弗拉基米爾‧潘科夫表示,這個節目最重要的是音樂,每位演員都盡力配合,找到與音樂相符的表演模式,用自己的方式呈現,用音樂與觀眾對話,「我相信除了喜歡戲劇的觀眾,喜歡音樂的人也非常適合欣賞這齣戲。」
此次導演風格特殊,國家兩廳院特別籌畫《戰火浮生》導演弗拉基米爾‧潘科夫的工作坊,讓台灣劇場工作者不只了解「聲音劇場工作室」的演員工作方式,更將引領參與者透過聲音與音樂,發掘新的表演形式,讓聲音與音樂可以成為劇場表演的主要工具。瓦列里‧夏德林則將舉辦一場針對學生的講座,與大家分享契訶夫國際戲劇節的演變與展望。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6年10月號「藝號人物」〈俄國劇場導演潘科夫 以「聲音劇場」美學 追問戰爭的本質〉;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