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黑臂章樂團《歌之版圖》 演繹浩瀚音樂旅程
隨著音樂,黑白影像繪出澳洲的草原,像是身歷一場壯美的旅程,無論是否曾踏上澳洲土地,在黑臂章樂團《歌之版圖》演唱會裡,都能感受音樂和影像交織出大地的寧靜與開闊。
澳洲黑臂章樂團《歌之版圖》
8/28-29 20:00 8/30 14:30
台北 中山堂中正廳
隨著音樂,黑白影像繪出澳洲的草原、無邊的天際線與日常生活,像是身歷一場壯美的旅程,宛如生活在彼方的想望,無論是否曾踏上澳洲土地,在黑臂章樂團《歌之版圖》演唱會裡,都能感受音樂和影像交織出大地的寧靜與開闊、歡愉氛圍及純粹的生活紀實。
黑臂章樂團成立於二○○六年,由史蒂芬.理查森(Steven Richardson)創立,集結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頂尖音樂家,共累積五百餘位藝術家合作經驗;曾登上二○一二年倫敦奧運舞台,唱遍世界各國音樂廳,觀賞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次。黑臂章樂團致力於深入澳洲偏遠原住民部落巡演,並舉辦工作坊,希望藉由音樂的力量促進社區發展。這次應臺北藝術節邀請來台,一行人更撥空前往台東,拜訪當地的原住民音樂家。
演唱會中,黑臂章樂團將與第廿四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台灣卑南族的桑布伊同台演出,帶來〈路〉(Dalan)與〈青年之歌〉兩首作品。〈路〉為桑布伊的創作,勉勵部落年輕人要成為勇敢的人,以身為原住民為榮,而〈青年之歌〉則為卡地布部落青年聚會時常唱的輕快歌曲。
對於台澳兩地原住民音樂合作,藝術總監佛雷德.里翁(Fred Leone)表示,澳洲與台灣原住民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像文化上的表現、信仰,會以動物、土地等元素呈現。桑布伊則說:「澳洲黑臂章樂團是個非常有能量、有力量的團隊,能與這些資深的歌手和樂手合作,感到非常榮幸,他們的音樂也帶給我力量。」
《歌之版圖》以澳洲邁爾斯‧富蘭克林文學獎(Miles Franklin Award)得主艾力瑟斯.萊特(Alexis Wright)的文字為創作基底,衍伸出以澳洲原住民各族語言的創作,共十族語言、十六首歌,橫跨澳洲大陸,連結人與土地間的深刻情感,歌者多為來自澳洲各部落的原住民歌手,以不同的語言演繹土地的故事。
演唱會自〈遠離家園〉(Far Away Home)這首歌開始,描述白人與澳洲原住民間的糾葛情緒;〈泥土之歌〉(Dirtsong)則唱出原住民、國族與土地之間的連結。緊接著一幕幕的生活情境,〈來向前去〉(Coming Up Close Now)重現部落的聚集場景;〈白腹海鷗〉(Burud)以一個父親的角色,教導孩子們如何觀察白腹海鷗的動態尋找合適捕魚的地點;〈老費〉(Old Fitzroy)則講述墨爾本市郊原住民的實境。
歌曲亦有取材於自我認同與古老傳說,〈我叫何名〉(Yarian Mi Tji)唱出了自我的困惑,對於土地、姓名與傳統的追尋;〈鶴〉(Brolga)為雍古瑪塔族(Yolngu)的生命起源,世居沼澤的鶴群們,吆喝著其他鳥兒們共同聚集於此;〈藍色深海〉則以深海的章魚視角出發,演唱者馬利嘉總能深深感受他與海洋、土地、族人間的連結。最後的〈首要法則〉(Big Law)唱出祖先的律法精神,以及每寸土地的風景,正如同澳洲原住民用歌來作為自己的領域畫分,不同族群的歌,代表著與自己腳下土地相連結的精神。
黑臂章樂團透過創作、呈現和巡迴演出大型音樂劇場作品,以及到各地舉辦社區音樂發展工作坊,探討並推廣現代澳洲原住民和托勒斯海峽島民的音樂和文化。二○一○年,破曉電影(Daybreak Films)發行了黑臂章樂團的紀錄片《活著的道路》(Murundak: Songs of Freedom),記錄他們以音樂一路傳頌自由及抵抗的旅程,該片曾獲聯合國媒體和平獎肯定,讓他們的音樂行動顯得彌足珍貴。《活著的道路》將於八月廿八日下午二時卅分於中山堂中正廳播放,持臺北藝術節任何節目票券或票根,都可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