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幻动剧团《星光时刻》 点亮日常风景
水滴变成水晶球、不断从嘴中涌出的纸团在法国幻动剧团的奇想下,运用魔术、即兴肢体表演、操偶、物件剧场等形式,物件有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将日常生活化作美好奇迹。
2015台北艺术节《星光时刻》
8/21-22 19:30 8/23 14:30
台北 水源剧场
水滴变成水晶球、不断从嘴中涌出的纸团、大量於舞台飞舞的白纸,在法国幻动剧团(La Compagnie Décalée)的奇想下,运用魔术、即兴表演、肢体表演、操偶、物件剧场等形式,物件有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幽默中偶带惊险的画面,搭配爵士乐的摇摆节奏,将日常生活化作一种美好奇迹。
台北艺术节今年邀请幻动剧团的作品《星光时刻》,场景坐落於客厅,三个同住的室友,日复一日地过著相同生活:一位不断演奏破旧风琴、一位饼干狂热者、另一位则不断变换姿态,疯狂穿衣脱衣。这些一刻不得闲的男人们,在日常中拾起了一件件生活中的物品,将这些东西脱离原本的样貌,赋予崭新深层的表现力。
幻动剧团创作兼表演者厄文.莫因(Erwan Morin)和赛巴斯汀.巴隆(Sébastien Baron)表示:「这不完全是戏剧,里面还有音乐,但这也不再只是魔术,更不是小丑表演,比较是滑稽荒谬的幽默,我们其实是处在这些相接的交界上。人们说我们属於新马戏,不过,我们自认更像是视觉艺术家。」
他们说,在概念发想上,幻动剧团抛弃了传统马戏的道具,以日常生活的物件作为替换,如马戏常见的球与棍棒,改用纸团、帽子、骰子,并抽取了物件原本的功能意义,让它有了新的发展,而演员在剧中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角色扮演,也脱离本身的性格与专长,巧妙结合音乐与杂耍、肢体及物件剧场。
三位成员的技法多数是自学,未受过专业训练。自小学习魔术的厄文.莫因,在钢琴、萨克斯风、歌剧等音乐训练背景,以及不断尝试默剧、小丑、当代舞蹈与瑜伽等多样表演元素下,展现他独特的演出风格;杂耍表演者与物件操偶师布鲁诺.拉伯赫特(Bruno Labouret)特别擅长棍棒、球类与各式物件演出,毕业於音乐学院的他,对世界各地的新奇乐器如巴西铃鼓、洗衣桶贝斯(washtub bass)皆有涉猎;具有深厚音乐底子的赛巴斯汀・巴隆,除钢琴外,从吉普赛吉他、古巴打击乐、身体打击乐、长号到低音号皆是他修习的范围,演出形式横跨音乐、戏剧、魔术,使他得以巧妙掌握剧场视觉与听觉之间的美感。
「惊喜总是来自最不起眼之处」,这是幻动剧团身体力行的舞台格言,诚如国外评论:「《星光时刻》的魔幻演出,为作品带来了轻盈的诗意,让每个观众都能从自己的角度与之呼应。在这些渗入的时空标记中,观众不再只在路边看热闹,反倒是一起踏上这条路,和剧中角色一起分享这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