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编舞家林向秀《心之所向》 探索五颗饥渴之心
舞蹈家林向秀今年应台北艺术节邀请,返台重现旅美期间的重要编创作品《心之所向》,诠释人在不同的角度、层面与时空中的心灵状态,给观众一个「心」的力量与方向。
2015台北艺术节――林向秀舞团X sjDANCEco《心之所向》
8 /14-15 19:30 8/16 14:30
台北 中山堂中正厅
※创作对谈-当现代舞遇见莎士比亚
8/15 14:30-16:30
台北 中山堂中正厅
讲者:盖瑞.麦斯特/sjDANCEco舞团创办人暨艺术总监,邓肯舞蹈奖「杰出成就奖」得主、鸿鸿/诗人,剧场及电影编导
阔别台湾舞坛七年之久的舞蹈家林向秀,今年应台北艺术节邀请,返台重现旅美期间的重要编创作品《心之所向》,诠释人在不同的角度、层面与时空中的心灵状态,是一颗不断向外追索且「饥渴的心」,希望将这些对人,乃至於对自身文化关怀能够影响观众,给观众一个「心」的力量与方向。
《心之所向》包含《混东西二部曲》、《碎玻璃》、《和弦》、《致命的探戈》及美国现代舞宗师荷西・李蒙(José Limón)经典名作《摩尔人的帕凡舞》。林向秀邀请了同为sjDANCEco舞团与纽约荷西・李蒙舞团的首席男舞者Raphaël Boumaïla,以及三位舞龄廿年以上的资深美国舞者来台,并徵选廿二位台湾专业舞者及素人表演者,一同演出受美国观众喜爱肯定的入围舞作。
改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而成的《摩尔人的帕凡舞》,李蒙把整部剧作浓缩成四个角色,四名舞者身著中世纪皇宫礼服,跳著优雅的宫廷舞蹈,藉由手帕的传递,展现出彼此间的信任、背叛。此作首演於一九四九年,历经六十六年的淬炼,堪称为史上被翻跳最多次的美国现代舞蹈,多次巡演世界各地,由林向秀带回此经典作品,并首度於台湾演出,实属难得。这次演出的版本为曾与荷西・李蒙工作的sjDANCEco艺术总监 盖瑞.麦斯特(Gary Masters)负责舞作重建,由荣获邓肯舞蹈奖「最佳舞作重建奖」的原班人马同台演出。
《摩尔人的帕凡舞》为什么这么有名?林向秀说,《奥塞罗》文本很长,在剧场要演两个多小时,李蒙却把它精简成四个人,而这四个人花了廿分钟用肢体呈现,「他完全不是想要演这文本,而是用舞蹈传达精神,包括人性的嫉妒、过度的爱、谣言、人性阴暗及丑陋面,藉由这个舞蹈与肢体动作,让大家看到。」
她表示,四名舞者都有一个代表性意义,一条手帕於不同时间及情节转换时出现在舞者之间,把《奥塞罗》的故事讲得非常精采、简单,完全没有口白,只有肢体。「我的老师(麦斯特)跟荷西・李蒙工作过,李蒙自己也跳过,他也跟很多资深舞者合作过,所以在重建这支舞时,他把他所有工作经验都集结在一起,现代舞者一定跳得跟那个时代的舞者不同,但传达舞作的精神是相同的。」麦斯特特别强调,此舞戏剧张力很强,通常不给年轻舞者跳,要过了四十岁的舞者才能胜任。
林向秀说,台湾对荷西・李蒙比较不熟,李蒙是画家,不是舞蹈出身,所以,他很重视空间,「他的舞喜欢探讨人性,有很多手势,每个动作都必须有意义,有目的性。他自己虽然是个乐观主义的人,却喜欢做悲剧性的舞作;他喜欢表达人性,就像《奥塞罗》,讲的就是人性里的嫉妒及爱恨交织造成的悲剧。」
提到舞作《混东西二部曲》,林向秀回忆,「一开始做《混东西》是二○○五年国家两厅院新点子舞展,那时我带了两个舞者,一个是从加拿大来的Robert,那时做的东西是在一长条桌上,讲的是茶和咖啡。Robert长相很奇怪,一副亚洲面孔,其实他是西方人,完全受西方教育。那时在国外,我热爱咖啡,Maria却完全不喝咖啡,只爱茶,三个人在桌子上跳上跳下,茶和咖啡互相交换,那时还发展了杜丽娘拿咖啡,芭比娃娃拿茶,这跟二○○七年的创作《倾斜―Tilt》又有些关系。」
她说:「等我到了美国,跟美国舞者工作时发现他们非常向往我们的文化,心里觉得好像应该把这东西更加以强调、再创作一遍;《混东西二部曲》可以看到我说英文,他说中文,互相纠正彼此的发音或语词错误,这其实是用一个比较嘲讽、不同思考的角度,探讨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观念,或对外来文化的接收度跟我们本身文化有什么差异。」这支舞不像其他作品有明确的文本,只是简单地从角度及观念出发。
对於《心之所向》挑选的五支作品,林向秀说:「我们讲的是不同面向的饥渴的心。」包括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年轻人要改变社会、莎士比亚文本有关人性的贪婪,以及人与人之间亲爱,跟社会、时间、空间、环境都有不同的心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