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幻動劇團《星光時刻》 點亮日常風景
水滴變成水晶球、不斷從嘴中湧出的紙團在法國幻動劇團的奇想下,運用魔術、即興肢體表演、操偶、物件劇場等形式,物件有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將日常生活化作美好奇蹟。
2015臺北藝術節《星光時刻》
8/21-22 19:30 8/23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水滴變成水晶球、不斷從嘴中湧出的紙團、大量於舞台飛舞的白紙,在法國幻動劇團(La Compagnie Décalée)的奇想下,運用魔術、即興表演、肢體表演、操偶、物件劇場等形式,物件有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幽默中偶帶驚險的畫面,搭配爵士樂的搖擺節奏,將日常生活化作一種美好奇蹟。
臺北藝術節今年邀請幻動劇團的作品《星光時刻》,場景坐落於客廳,三個同住的室友,日復一日地過著相同生活:一位不斷演奏破舊風琴、一位餅乾狂熱者、另一位則不斷變換姿態,瘋狂穿衣脫衣。這些一刻不得閒的男人們,在日常中拾起了一件件生活中的物品,將這些東西脫離原本的樣貌,賦予嶄新深層的表現力。
幻動劇團創作兼表演者厄文.莫因(Erwan Morin)和賽巴斯汀.巴隆(Sébastien Baron)表示:「這不完全是戲劇,裡面還有音樂,但這也不再只是魔術,更不是小丑表演,比較是滑稽荒謬的幽默,我們其實是處在這些相接的交界上。人們說我們屬於新馬戲,不過,我們自認更像是視覺藝術家。」
他們說,在概念發想上,幻動劇團拋棄了傳統馬戲的道具,以日常生活的物件作為替換,如馬戲常見的球與棍棒,改用紙團、帽子、骰子,並抽取了物件原本的功能意義,讓它有了新的發展,而演員在劇中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角色扮演,也脫離本身的性格與專長,巧妙結合音樂與雜耍、肢體及物件劇場。
三位成員的技法多數是自學,未受過專業訓練。自小學習魔術的厄文.莫因,在鋼琴、薩克斯風、歌劇等音樂訓練背景,以及不斷嘗試默劇、小丑、當代舞蹈與瑜伽等多樣表演元素下,展現他獨特的演出風格;雜耍表演者與物件操偶師布魯諾.拉伯赫特(Bruno Labouret)特別擅長棍棒、球類與各式物件演出,畢業於音樂學院的他,對世界各地的新奇樂器如巴西鈴鼓、洗衣桶貝斯(washtub bass)皆有涉獵;具有深厚音樂底子的賽巴斯汀‧巴隆,除鋼琴外,從吉普賽吉他、古巴打擊樂、身體打擊樂、長號到低音號皆是他修習的範圍,演出形式橫跨音樂、戲劇、魔術,使他得以巧妙掌握劇場視覺與聽覺之間的美感。
「驚喜總是來自最不起眼之處」,這是幻動劇團身體力行的舞台格言,誠如國外評論:「《星光時刻》的魔幻演出,為作品帶來了輕盈的詩意,讓每個觀眾都能從自己的角度與之呼應。在這些滲入的時空標記中,觀眾不再只在路邊看熱鬧,反倒是一起踏上這條路,和劇中角色一起分享這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