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录像与行为艺术的跨域独角戏 《中性》交织性别辩证
突破认知框架、性别取向、身体外观,松开性别定义的《中性》,演出者希薇亚.卡德洛妮以雌雄莫辨的角色,让双性同体者的故事交错於电子、摇滚乐、多媒体与强烈闪烁霓虹中。
2016 台北艺术节《中性》
10/7-8 19:30 10/9 14:30
台北 中山堂光复厅
INFO 台北艺术节www.taipeifes tival.org
突破认知框架、性别取向、身体外观,松开性别定义的枷锁,交织一连串辩证与反思的《中性》,由义大利戏剧界最高荣誉「乌布奖」得主莫图斯前卫剧团演出,演出者希薇亚.卡德洛妮(Silvia Calderoni)以雌雄莫辨的角色,让双性同体者的故事交错於电子、摇滚乐、多媒体与强烈闪烁霓虹中,主角不断地自我诘问,行为表演大胆跨越性别的想像疆界,使观众被催眠震撼。
《中性》诠释自女性「卡莉欧佩」转换成男性「卡尔」的故事,在这之间历经自我认同的挣扎、外界眼光的批判、家人的理解、社会结构的定义桎梏。导演达妮耶拉.妮可洛(Daniela Nicolò)表示:「虽然《中性》还是在说一个故事,但我们不愿意只是带给观众一个线性故事而已,希望藉此激发观众更多问题,像是性别认同、个人与社会(特别是异性恋社会)的关系等。」
舞台作品深受同名小说作品启发,作者是希腊裔美籍作家杰佛瑞.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而小说部分内容呼应了希薇亚与大部分人过去的成长历程,如校园生活、家庭关系疏离、性别认同、离家等。真实生活中的希薇亚因父母的不认同而离家,投身於剧场工作,演出《中性》时,她表现真实的情感与记忆,不仅为了消弭真实与虚构的界线,而是希望让观者都能在剧中找到与自己生命连结的片段。
两位导演安利寇.卡萨葛兰德(Enrico Casagrande)与达妮耶拉.妮可洛引援书中部分概念,采取「后纪录剧场」(post-documentary theatre)的方式进行,舞台上的家庭影像、年轻时的影片与希薇亚的自述混杂交错下,模糊她的生命经验与小说的界线,并摆脱线性叙事的单一视野,在演出中加入性别学术理论、哲学探讨等。
卡萨葛兰德表示:「我们与希薇亚已经工作了十年,在这个作品中希望去挑战社会给予的界定;同时,我们将许多元素参杂在一起,创造混杂无法分界的作品。」
当初制作《中性》的想法,妮可洛说:「义大利在法律上对於性别有许多限制,提出这个作品是希望让这些对自己性别感到困惑、在青春期不晓得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或是在学校中明明是女生却被同学说很像男生等的人传达他们的声音,有些时候不一定是男生或不是女生,会希望卡在中间,这些都是自由的、不一样的认同。因为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人不能被社会局限。义大利是个有诸多限制的国家,在其他地方巡演时,各国皆有自己的文化,但我们想传递的概念是相同的。」
卡萨葛兰德补充表示:「这个演出并不是只为了天主教社会及环境演出,我们第一次来到亚洲,也很好奇亚洲的观众如何看待这样的作品。即使在天主教国家演出时,观众亦能在这个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
【欲知更多详情,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16年9月号「艺号人物」〈莫图斯前卫剧团导演卡萨葛兰德与妮可洛 混淆性别 消融边界〉;免费下载《PAR表演艺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