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錄像與行為藝術的跨域獨角戲 《中性》交織性別辯證

《中性》劇中的廿二首歌全由希薇亞挑選出來,這些歌對她來說,別具意義。她說:「音樂變成戲劇的一部分,傳達著複雜卻又直接的感情,而選擇這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突破認知框架、性別取向、身體外觀,鬆開性別定義的《中性》,演出者希薇亞.卡德洛妮以雌雄莫辨的角色,讓雙性同體者的故事交錯於電子、搖滾樂、多媒體與強烈閃爍霓虹中。

2016 臺北藝術節《中性》

10/7-8  19:30  10/9  14:30

台北  中山堂光復廳

INFO  臺北藝術節www.taipeifes tival.org

突破認知框架、性別取向、身體外觀,鬆開性別定義的枷鎖,交織一連串辯證與反思的《中性》,由義大利戲劇界最高榮譽「烏布獎」得主莫圖斯前衛劇團演出,演出者希薇亞.卡德洛妮(Silvia Calderoni)以雌雄莫辨的角色,讓雙性同體者的故事交錯於電子、搖滾樂、多媒體與強烈閃爍霓虹中,主角不斷地自我詰問,行為表演大膽跨越性別的想像疆界,使觀眾被催眠震撼。

《中性》詮釋自女性「卡莉歐佩」轉換成男性「卡爾」的故事,在這之間歷經自我認同的掙扎、外界眼光的批判、家人的理解、社會結構的定義桎梏。導演達妮耶拉.妮可洛(Daniela Nicolò)表示:「雖然《中性》還是在說一個故事,但我們不願意只是帶給觀眾一個線性故事而已,希望藉此激發觀眾更多問題,像是性別認同、個人與社會(特別是異性戀社會)的關係等。」

舞台作品深受同名小說作品啟發,作者是希臘裔美籍作家傑佛瑞.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而小說部分內容呼應了希薇亞與大部分人過去的成長歷程,如校園生活、家庭關係疏離、性別認同、離家等。真實生活中的希薇亞因父母的不認同而離家,投身於劇場工作,演出《中性》時,她表現真實的情感與記憶,不僅為了消弭真實與虛構的界線,而是希望讓觀者都能在劇中找到與自己生命連結的片段。

兩位導演安利寇.卡薩葛蘭德(Enrico Casagrande)與達妮耶拉.妮可洛引援書中部分概念,採取「後紀錄劇場」(post-documentary theatre)的方式進行,舞台上的家庭影像、年輕時的影片與希薇亞的自述混雜交錯下,模糊她的生命經驗與小說的界線,並擺脫線性敘事的單一視野,在演出中加入性別學術理論、哲學探討等。

卡薩葛蘭德表示:「我們與希薇亞已經工作了十年,在這個作品中希望去挑戰社會給予的界定;同時,我們將許多元素參雜在一起,創造混雜無法分界的作品。」

當初製作《中性》的想法,妮可洛說:「義大利在法律上對於性別有許多限制,提出這個作品是希望讓這些對自己性別感到困惑、在青春期不曉得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或是在學校中明明是女生卻被同學說很像男生等的人傳達他們的聲音,有些時候不一定是男生或不是女生,會希望卡在中間,這些都是自由的、不一樣的認同。因為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不同的人不能被社會局限。義大利是個有諸多限制的國家,在其他地方巡演時,各國皆有自己的文化,但我們想傳遞的概念是相同的。」

卡薩葛蘭德補充表示:「這個演出並不是只為了天主教社會及環境演出,我們第一次來到亞洲,也很好奇亞洲的觀眾如何看待這樣的作品。即使在天主教國家演出時,觀眾亦能在這個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共鳴點。」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6年9月號「藝號人物」〈莫圖斯前衛劇團導演卡薩葛蘭德與妮可洛 混淆性別 消融邊界〉;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