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大师 In Memoriam

悼念品特

品特晚期转变成以艺术积极介入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图为2005年10月13日,他获知自己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在自家门口接受媒体访问时摄。 (Martyn Hayhow 摄 法新社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品特过世了,在悼念之余,也花了一点时间想,他对我,他对我们所有同行的具体影响是什么?我发现几乎所有当代在说故事的创意人都离不开他的影响。他用暧昧不清的表达手法表现出确切但经常隐形的危机(menace,此字也意味著怪物),其实早已成为一代好莱坞甚至於艺术电影的某一种标准模式。小说、剧场更不用说。他的作品让模糊的人生观正式合法化;他的作品让后来作者需要提供给观众的故事情节大量减少,把过去会被视为作者失职的行为变得合法合理。我知道我在构思某些作品时,会不知不觉掉入品特式的编剧逻辑。可能最接近的是《新加坡即兴》,到今天写文章时才回忆起,该剧名向贝克特致敬,作品本身纪念郭宝昆先生,但骨子里是受品特编剧逻辑及美学影响甚深的。

品特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我当时写了一篇短文,在此提供给《PAR表演艺术》杂志。

《PAR表演艺术》 第194期 / 2009年02月号

《PAR表演艺术》杂志 ? 194期 / 2009年0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