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悼念品特

品特晚期轉變成以藝術積極介入公共領域的知識分子。圖為2005年10月13日,他獲知自己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後,在自家門口接受媒體訪問時攝。 (Martyn Hayhow 攝 法新社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品特過世了,在悼念之餘,也花了一點時間想,他對我,他對我們所有同行的具體影響是什麼?我發現幾乎所有當代在說故事的創意人都離不開他的影響。他用曖昧不清的表達手法表現出確切但經常隱形的危機(menace,此字也意味著怪物),其實早已成為一代好萊塢甚至於藝術電影的某一種標準模式。小說、劇場更不用說。他的作品讓模糊的人生觀正式合法化;他的作品讓後來作者需要提供給觀眾的故事情節大量減少,把過去會被視為作者失職的行為變得合法合理。我知道我在構思某些作品時,會不知不覺掉入品特式的編劇邏輯。可能最接近的是《新加坡即興》,到今天寫文章時才回憶起,該劇名向貝克特致敬,作品本身紀念郭寶崑先生,但骨子裡是受品特編劇邏輯及美學影響甚深的。

品特獲諾貝爾文學獎時,我當時寫了一篇短文,在此提供給《PAR表演藝術》雜誌。

《PAR表演藝術》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PAR表演藝術》雜誌 ▪ 194期 / 2009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