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扫描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号
颜凤曦《关系》 以栽种植物比喻爱情
多年来默默於南台湾耕耘现代舞创作的颜凤曦,过去以独立编舞家的身分,先后应云门青春编舞营、国家剧院新点子舞展、高雄城市芭蕾「点子鞋」系列等邀 请,发表《箱子》、《流言》、《生趣》等作品。颜凤曦的编舞多从生活出发,透过舞蹈与空间、物件的对应关系,展现出灵活不失细腻的调度,也令人感受到从生 活长出的舞蹈鲜活动人的深度。 二○○五年颜凤曦回到台南创立「风乎舞雩跨领域创作聚团」,强调在地人才、跨领域原创性作品,近年陆 续演出《痕迹.纹路》、《咏而归》等作。即将於三月份在原生剧场演出的《关系》,延续生活创作风格,以栽种植物比喻爱情关系,沉默的植物需要细心凝视呵 护,稍一不慎就容易枯萎凋零。舞台则呈现一个写实的家居场景,让舞者在家具间舞出蜿蜒缠绕如植物般的互动,营造现实与超现实并存的视觉印象。
PAR / 第240期 / 2012年12月号
回归极简舞台 探问剧场本质
「一桌二椅」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的配置,简单的桌椅,透过高度抽象和写意的方式,化繁为简,衍变出各种象徵性的符号,界定表演的空间与环境,激发观众无尽想像。莎妹剧团新作「一桌二椅X4」剥除繁复的舞台元素,回归极简的剧场条件,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铃和Baboo,四位导演在一桌二椅的游戏规则下,各自以不同主题和形式,切入表述,探问剧场本质。 魏瑛娟以《20’33” 没事,Happy Birthday John Cage》向前卫音乐家约翰.凯吉致敬。约翰.凯吉生前狂热投入蘑菇研究,关於蘑菇与音乐的关系,留下许多重要笔记。魏瑛娟说,蘑菇并非如我们想像全然沉默,相反地,蘑菇饱含丰厚的音乐性,只要深刻思索,必能体会。王嘉明藉由《笑场》摸索演员在严肃与轻松、悲剧与闹剧、哭与笑被语言界定之前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王嘉明说,「笑场」不是一个带有道德指责的剧场术语,而是一个关於剧场和人生的哲学命题。徐堰铃的《别》描绘人生中「不得不离开的情状」,作品透过动作与音乐的共同发展,组合不同人物,故事和情境,承载了离别的画面和状态。Baboo的《检场》延伸传统戏曲中检场人的功能,让检场人走入戏中,时而凝视剧中人演戏,旁白叙事,时而化身剧中角色,说白入戏。(邹欣宁)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号
独角戏《耳背上的印记》 寻找回家的路
从家族离散的浓烈乡愁到岛国土地的自我认同,这一代的外省人,如何述说自己的身世?三缺一剧团编导魏隽展为身为外省第三代的演员贺湘仪量身打造独角 戏《耳背上的印记》,藉由一则《百年孤寂》般的魔幻写实故事,在爷爷、父亲与「我」祖孙三代之间,沿著「我的家在那里」、「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这 里」的主轴论述,串起了两岸将近百年的历史背景。 魏隽展表示,所谓「印记」即是一种民族意识的传承。「第一代的乡愁踏实,第二代的 乡愁飘渺,第三代其实没有乡愁。痛苦与乡愁会传承,但也会变形。当一代又一代地传下了耳背上的印记,世代间产生疏离与差异,也伴随而来『责怪』。」全剧以 纸为象徵物件,时而是父亲的家书,时而是爷爷渡海来台的船,时而是爸爸的考卷,夹杂回忆、想像与真实,透过表演、叙述、书信、录音,虚实交织。
PAR / 第234期 / 2012年06月号
累积失败经验值的「身体实验」
Lab是实验室,也是一种精神,在Lab中演员建立自主的学习力,探索表演和创作的可能性,是让创作者休息、呼吸、再进步的空间,突破已往剧场中以「演出」为主的合作关系。三缺一剧团推出《Lab壹号・实验启动》,将是一场从反覆失败中、不断精进的一场身体实验。 三缺一剧团团员贺湘仪二○一○年参加欧丁剧场每年的盛事“ODIN WEEK”,有感於具强大主动性的欧丁剧场演员,每人皆发展自己独特的表演专长。有天,与团员相约散步,贺湘仪分享所见,《Lab壹号》从此开始受孕,展开长达两年的实验工作坊,实验每个人感兴趣的主题和表演形式,甚至以人体呈现兽体,以兽性隐喻人性。两年来他们尝遍失败的滋味,一旦有新想法,就将它变成实体,再完全推翻,反覆透过创新实验的过程,新想法不断迸出,新实验也不断出现。而《Lab壹号》就是个历经多次失败后的积累。 这出戏是三缺一剧团的一个宣示与承诺,对导演魏隽展而言,是他许下以剧场为终身志业的兑现时刻,透过这个实验,反思他想要累积的东西。三缺一剧团计画将此实验发展成系列演出,每次招募不同型态的剧场工作者参与,将实验概念延续下去,未来将持续推出系列作品。
PAR / 第224期 / 2011年08月号
2011台北踢踏节 各国好手较竞脚下工夫
说到踢踏舞,很多人直觉想到是一种整齐有序的爱尔兰舞蹈。然而每年八月定期举办的「台北踢踏节」带来的却是自由、随兴又带点幽默的美式踢踏。起源於 黑奴时代,由於美国政府抵制黑人制造任何会引起叛乱的噪音,黑人就藉著白人的木屐舞,融合造就成踢踏(Tap),展现他们不凡的节奏感。踢踏演变到现在已 成为一种现代舞蹈、甚至是一种风格运动。 「台北踢踏节」除了踢踏研习营、踢踏讲座、踢踏即兴之夜,更有踢踏舞演出,来自波士顿、洛杉矶、华盛顿特区、香港及台湾的大师级舞者和舞团云集,踩踏出热闹独特的国际踢踏表演。 众 舞者们配合大幅度俐落的肢体摆动,脚下舞著错落有致的节奏为夜晚精采开幕,接著重头戏是三位美国踢踏好手分别各展身手―时缓时急、能妩媚又可以大胆奔放的 变奏风格、活泼灵现又隐约有剧情穿插其中的街头嘻哈节奏、身体动作和玩味拍子浑然融为一体的高超技巧。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风格,配合现场演奏的爵士乐 团,随时都会有让观众惊喜连连的「即兴」演出。
PAR / 第240期 / 2012年12月号
本月我要看 法国阳光剧团《未竟之业》、刘亮延《白兰芝》
唯有丰富而复杂的灵魂,才能把时间和空间提炼成「当下的艺术」。无论平凡、琐碎的人生场景如《浮生若梦》,或是标榜史诗巨作的《未竟之业》,因为有 亚莉安.莫虚金在,阳光剧团的帐蓬就会为了观众的到来,放出神奇的光。刚看过《大艺术家》、《雨果的冒险》以电影向默片时代致意,更想看相对「有限」的剧 场,如何跨越时空,勾勒上个世纪初的电影大梦!从发想原点的《环游世界八十天》到拈出《未竟之业》这个剧名,我想见阳光剧团不知其所终的冒险之旅,至今没 完没了。 听说《白兰芝》在台北、北京寻寻觅觅了一匝,最后才被「挖角」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而且从原来构想的新京剧,变成现在以「不要搀半点京味」为前提的海派音乐剧,台湾的创意如何因地制宜,戏里戏外的成果,令人同等好奇。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号
「昭和摩登.府城恋歌」 老百货公司中的怀旧恋曲
近年於台南持续耕耘在地民族舞蹈的鸡屎藤新民族舞团,继《临水流殇—婆姐、南音与艺妲》、《海安梦华录—那年,府城烟花灿烂》两部以艺妲与府城老商业中心海安路为题材与背景的舞剧作品后,这支「庶民三部曲」系列的尾声,搬演的是日治时期南台湾第一家百货公司「林百货」中售货小姐的生活记忆与时代印象。舞作中充满浓厚的日治时期氛围,文夏、陈芬兰等人演唱的台语歌谣,搭配日人移植西方的「摩登文明」:洋装、美容等,打造出极为鲜活的舞台场景。 艺术总监许春香是资深民族舞蹈教师,致力於从受不同文化薰陶的台湾舞蹈中,提炼出属於在地的民族舞蹈,府城历史则是她最主要的取材来源。在《昭和摩登.府城恋歌》中,她以曾任林百货电梯小姐的母亲之恋爱故事为蓝本,从电梯小姐每日的工作动作中汲取、发展出肢体语汇,同时走访地方耆老,取得大量资料,揉合编创成这出府城摩登文明史的舞蹈作品。台南场更选在历史悠久的「全美戏院」演出,增添不少怀旧风情。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号
再现剧团转型补教业? 创作者担纲One Man Show
舞台当课堂,剧团成了补习班,演员化身补教名师,传授另类人生智慧。再现剧团的「地下剧会」剧展,以“Bushiban”为策展主轴,借用补习班的变相拼音,以一种疏离、客观的角度,探讨影响台湾无数青少年的补教产业。策展人叶志伟表示,坊间补习班课程已严重综艺化,例如用演唱会大萤幕授课的四百人补习大班,在「天王天后」名师的「秘诀心法」表演下,宛如一场剧场展演。 “Bushiban”找来九名六、七年级,曾经历补习班「洗礼」的创作者,以各自专长兴趣为名「开课」,从女性主义、理财、应用地理到音乐、魔术、声音表演等,课程内容五花八门,或分组讨论、或随堂测验,一人一课上演One Man Show。叶志伟说,补教是台湾的特殊现象,也是我们的记忆、价值、青春年华,检视背后演化过程,将看见台湾人戮力向上攀爬、或迷失浮沉的人生拉锯战。
PAR / 第236期 / 2012年08月号
钢琴名家聚集 共祝德布西150岁生日快乐!
八月下旬起,一系列德布西音乐节“Debussy Touch ”的活动即将开跑。本次节目集合了许多钢琴大师如巴佛杰(Jean-Efflam Bavouzet)、帕斯卡.罗杰(Pascal Rogé)、邓泰山(Dang Thai-Son)、严俊杰及布雷利(Frank Braley),一起为今年满一百五十岁的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布西庆生! 德布西为十九世纪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当时的音乐深受绘画及文学作品影响,以光、影的捕捉为其最大的重点。因此在钢琴音乐中,他不但为钢琴这个乐器带来新的声响,在技术操作上也加入了踏板及高低音域使用上的变革,将浪漫乐派之后的钢琴炫技表现,带入了一个更新的音乐发展可能。 八月廿二日适逢德布西一百五十岁冥诞,当日将由被誉为德布西权威的钢琴名家巴佛杰揭开音乐节序幕,其中最特别的曲目,就是他亲自改编的德布西晚年芭蕾舞作《游戏》。而萧邦钢琴大赛冠军邓泰山、现被誉为法国音乐代言人的帕斯卡.罗杰、台湾钢琴才子严俊杰及首度访台的伊莉莎白皇后大赛桂冠布雷利也将带来精采的演出,全系列共十场的音乐会,将於台北和台中两地登场,难得一见地呈现了德布西钢琴独奏曲全集,值得钢琴乐迷亲身体验。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号
简莉颖编剧新作《春眠》 试探人性的模糊暧昧
以加拿大作家艾莉丝.孟若(Alice Munro)的短篇小说〈熊过山来了〉为蓝本,活跃於剧场的七年级编剧简莉颖新作《春眠》,藉由一对夫妻数十年婚姻生活中的波折,包括丈夫的工作、外遇、妻子的失智症、住进安养院后的日子,和另一名男病患发展出来的情感关系等,试图趋近真实世界中人事物的相对性与模糊暧昧。简莉颖以「不确定的事物」为改编策略,剧中人物的行动,甚至行动的悖反,亦即他们行动并不一定代表他们的内心,切合我们对人的理解与不理解。剧情由两个人的一生记忆展开,但不编年纪事,重大的快乐与悲伤不断并置流转对照;加入了不全知的叙事者,维持疏离的距离,演员从一个角色滑入另一个角色,场景只有在需要的那一刻才会存在。 《春眠》由新生代导演黄郁晴搬上舞台,演员集合了北艺大戏剧系表演老师林如萍与暌违剧场许久的资深演员安原良,剧本之中所有快速转换、消弭的景致都透过演员的声音和姿态呈现,一切回归到演员本身。排练至今,导演、演员与编剧彼此之间的讨论、发展,为剧本增添不少血肉,也脱离了原著的叙述框架。该剧从排练到呈现都在外表坊的363小剧场发生,导演与演员在同一个空间待上够长的时间去发想、沉淀,并活在其中,演出更像是演员和观众,同时分享一个秘密、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