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扫描

PAR / 第244期 / 2013年04月号

本月我想看 TCO「台北.台湾.世界」

当代台湾国乐呈现中西乐交融,北市国策划大型曲目:双团、双协奏、双创作的创意构想,钟耀光担任全场指挥,挥动舞台上三百多人乐器与人声,企图挑战 国家音乐厅中西交融的音乐爆发力极限。取材台湾音乐风格为题:「台北」为创作构思,怀抱原住民歌谣、南管等,结合中、西两大团乐队,发表两首委托创 作,TCO「台北.台湾.世界」,肯定是本月国乐首选场次。 运用传统民族乐器音色,结合西乐演奏技法,四首大型曲目,从头到尾两团 一百多人在台上演出。终曲压轴再加上两百人合唱团,钟耀光新作《台北六部曲》,由黄光男(前台湾艺术大学校长)作词,世界首演作为本场策展引爆点,意图测 试音乐厅音响效果的极限。富有台湾音乐的特性,迈向国际进军,年度大制作,除了这场大型音乐会,已别无选择。

PAR / 第244期 / 2013年04月号

赫比希挥动魔杖 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庄严降临

二○○九年,赫比希在舞台上指挥国家交响乐团,上演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优美的旋律来到第三乐章时,厅内突然传出不寻常的声响,那不是外在窜进的声音,而是地震。建筑相互挤压吱嘎作响,伴著座位上下的晃动,不少人因为心惊而分神,但团员笃定的神情及指挥的掌控得宜,给了观众安定的情绪,确信这音乐将继续走下去。最终,音乐家们以专业结束了这段意外插曲,精采的演出更成为许多观众此生难忘的经验。 作曲家布鲁克纳和同期的华格纳、马勒虽可说是站在同一条阵线上,但作品的特性却迥然不同。由於他的创作模式有一定的起头、节奏、休止和模进,欣赏他的乐迷并不多,但只要敞开心胸接受,必能徜徉在他规模宏大的交响天地。虔诚的布鲁克纳将音乐视为上天的神谕,他的责任就是创作,因此他的交响曲从来都埋著纯净与庄严。《第五交响曲》更是如此,乐曲从静谧的弦乐拨奏开始、经过令人闻之动容的慢板乐章,直到最后赋格的磅礴气势收尾。一场八十多分钟的洗涤和淬炼,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而循著声音的轨迹,最后终获得宁静与无瑕的感动。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号

《洄游舞集―流浪女》 舞出漂泊不歇的女工群像

根植南台湾的廖末喜舞蹈剧场,以「洄游舞集」系列串联起舞蹈与土地、文学的深度对话。过往曾将叶石涛短篇小说、作家杨逵之妻叶陶与钟理和之妻钟台妹生平改编为《红鞋子》、《土匪婆》、《台妹》等舞作,今年迈入第四回合,延续改编文学的脉络与对女性身分的关注,以擅长描绘小人物血泪的杨青矗之作《工厂女儿圈》为蓝本,编创出《流浪女》,由四位编舞者以肢体呈现台湾经济起飞时代的边缘女性样貌,也赋予今昔对照下,女人心事的同与不同。 杨青矗的原著以六○年代的加工厂女工为主角,描绘出工业时代中,前仆后继进入工厂成为小齿轮的女人们,如何在日复一日的作业流程中,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换算为金钱收入,贡献给己身所出的家族,从而为台湾形塑今日富裕社会的雏形。在文学评论家彭瑞金的建议下,洄游舞集突破过去以舞描述文学女性的风格,选用这个市井小民为主角、具时代与社会意义的小说,由林宜频、谢杰桦、李柏金、王乙航选取书中〈乡下来的流浪女〉、〈昭玉的青春〉、〈跋—起飞的年代〉等段落,呈现出女工离乡背景的旁徨、不同性格的女子情谊、工作的辛酸和对未来的盼望……运用数位媒体与舞者的肢体舞动,赋予原作跨越时间的当代意涵。  

PAR / 第218期 / 2011年02月号

改编惹内剧作《女仆》

两名女仆,趁著女主人不在家的时光,玩起角色扮演的游戏,当游戏终止,潜藏其中的谋杀计画仍持续上演,最终将他们推向意想不到的毁灭。法国作家惹内写於一九四○年代的剧本《女仆》,以戏中戏的形式,刻划出社会阶级对立下,压抑而扭曲的底层人性。由中山大学剧艺系毕业生组成的末路小花剧团,同名创团作即改编自此剧,导演黄丞渝表示,她企图拨开剧本中大量的暧昧对白,以及其中的华丽腐败、崇拜唾弃,把目光聚焦两个女仆身上。「她们的真实面貌是什么样子?什么原因让她们必须用这样的方式去爱去恨?当我们近身观看她们,是不是可以更了解她们?」 演出空间的选择,黄丞渝说,在学期间她就十分著迷运用校内各个角落作为舞台,那些在楼梯间、走廊、阳台、菩提树下的演出,比起剧场内更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产生虚实交错的暧昧互动。延续这个想法,全剧发生在一个狭小、距离亲密的地下室,观众就像闯进别人家的房间,碰巧遇见这两个女孩。这里是她们生活的地方,却也是她们私密的扮演游戏中的小小剧场;是她们的王国,也是被禁锢的牢笼;观众可以自由进出,她们却永远无法走上那个阶梯给自己自由。在这个空间里,观众窥看也参与,看她们如何在小小日常中,走向无路可出的终局。  

PAR / 第220期 / 2011年04月号

三位钢琴大师 展现「88键的国乐新天地」

近年来一直以和西洋乐器合作、并藉此将国乐推展至国际的台北市立国乐团,继小提琴、长笛、萨克斯风、长号及和打击之后,即将再以钢琴这个构造最复杂、和声最丰富的乐器联手,再度突破传统音乐既有的限制。 从《黄河》钢琴协奏曲之后,殷承宗一直就是本曲诠释的最佳代表。五十年来,这首具有道地中国内涵的乐曲不但脍炙人口,也常常改变型态,与国乐团做协奏演出。然而,两者的合作仅限於此吗?那可不一定!这次的演出除了殷承宗外,北市国更邀请了台湾的骄傲——陈必先担任主奏,首演中国作曲家梁雷给钢琴与大编制国乐团的作品《记忆的弦动》。擅长以现代技巧及精神赋予作品新生命、并且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她,自是观众最大的期待。此外一九七五年法国隆—提博大赛冠军的俄国钢琴家鲁迪(Mikhail Rudy)也特别应邀在这场音乐会带来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三位钢琴家、三首协奏曲,将带领观众听见钢琴与国乐共同开拓的国乐新天地。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号

本月我要看 林文中舞团《小南管》

一个热爱表演艺术的文字工作者,不论在台湾或国外,走到哪看到哪。在音乐中释放压力,在舞蹈里找寻自我,自戏剧中体验人生,从戏曲里咀嚼回忆……。   看到林文中舞团又要推出另一个「小」系列的作品,第肆号《小南管》,尚未来得及仔细阅读相关介绍,便毫不犹豫地刷卡买票。从二○○八年的创团首作《小》、○九年的《情歌》到去年的《?》,编舞家在所谓微型剧场的概念下,除了最主要的肢体动作建构,也试图对文字与意义的对应关系作一番有趣的解读,最初的《小》如是。接续的《情歌》亦在各式动人情歌的旋律与词意间,勾勒出张力十足的情感织网。去年的《?》则在巴赫的平均律里,玩起了童年积木的游戏,而且在令人目不暇给的快速变换中冲破空间的局限,其展现的独特创意与简洁俐落的肢体语汇,不但不能让人「小」看,相反地更值得「大」力推荐。 因此,这次的《小南管》著实令人期待,当现代舞遇到传统南管雅乐,是接受西方舞蹈训练的身体,朝向梨园科步的试探?抑或是在余音绕梁的南管吟唱中,体验缓慢凝结的时空感?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PAR / 第243期 / 2013年03月号

本月我要看 云门舞集2 「春斗2013 搞不定」

云2和舞,确是观测新生代编舞动向的两座风力站。 云2今年端出这几年积极栽培的三位编舞家、四支舞,都有让我期待的焦点。 布拉瑞扬走出过往拿手的庄严凝重,这两年不断尝试和年轻舞者的活泼性情激荡,这次竟还要和舞者临场即兴互动。黄翊的两支舞分别拿探戈和手语做素材,虽然在 当代舞蹈中不算创新,但和他之前与服装和科技影像对话的脉络,都可看出突破传统思维的企图。而郑宗龙则是纽约驻村后返国交出的新成绩单——英文题目的Blue Hour和中文《一个蓝色的地方》一个指时间、一个指空间,就当是文字游戏吧,却也暗含他在失语处境下的误读、误解、错位所迸发的灵感。和碧娜.鲍许乌帕塔舞蹈剧场同一档期演出,刚好可以让我们看看卅年距离,今日舞蹈走到了哪里?

PAR / 第220期 / 2011年04月号

布鲁克纳《e小调弥撒》 纯管乐编制唱出虔诚之心

从一八六三年到一八六八年,短短的五年之间,布鲁克纳一连创作了三部大型的弥撒作品及他的第一首交响曲。这些作品的成熟度创造出他独特的风格,同时也奠定了大师地位。而这个时期的作品,就以他的《e小调弥撒》最被人们赞赏。 这位浪漫派后期重要的德奥作曲家,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跟随管风琴演奏家的父亲学习音乐,因此布鲁克纳不仅以作曲家闻名,在管风琴上的造诣也非常高。由於他本身就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信仰影响他的音乐创作非常大,因此在《e小调弥撒》中,时时可窥见他在宗教与管风琴两方面所著重的影子。作品中他使用高达八个声部的混声合唱及由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两支低音管、四支法国号、两支小喇叭及三支长号所组成的纯管乐编制,营造出来的丰富和声就如同管风琴特殊的「块状」声响一般,不但是非常罕见的编制,也可说是以布鲁克纳特有的浪漫手法来诠释虔敬、抑扼、沉痛或辉煌的力量。 《e小调弥撒》将由甫自美国返台的吴尚伦担任指挥,演出经验丰富的他曾连续两年获选入「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 2007 & 2008),现任台北爱乐室内合唱团指挥。经典曲目加上台北爱乐合唱团及台北爱乐青年管弦乐团的庞大阵容,令人期待。  

PAR / 第243期 / 2013年03月号

本月我要看 威尔第《安魂曲》

一八六八年十一月,歌剧大师罗西尼辞世,义大利举国哀恸。身为义大利新一代歌剧天王的威尔第号召当时正红的十三位作曲家,联手创作了一部《安魂曲》来向大师致敬,并安排在罗西尼逝世一周年时首演。可惜这件乐坛壮举因故取消,这部作品也从此被束诸高阁。 五 年后,义大利文豪曼佐尼撒手人寰;威尔第伤痛之余,决定创作一部《安魂曲》来纪念这位知交好友。他将当年为罗西尼所作的安魂曲中、自己负责的 〈Libera me〉乐章稍作修订,同时把其他安魂弥撒篇章谱写入乐,完成了威尔第自己的、完整的《安魂曲》。有别於以往安魂曲给人的印象,「歌剧之王」威尔第的《安魂 曲》色彩浓烈、感情丰沛、充满戏剧张力;不过在这高潮迭起、充满渲染力的音乐外壳之下,威尔第也展现了他深沉、内敛、崇高的灵魂。 在二○一三年、威尔第诞生两百周年的此刻,还有什么比吕绍嘉指挥、NSO国家交响乐团和台北爱乐合唱团联手演出的「威尔第《安魂曲》」,更适合用来向大师致敬呢?  

PAR / 第243期 / 2013年03月号

耳听澎湃交响 了望宇宙之美

「观看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图像出现在大萤幕上,真是一种享受,从有著许多坑穴的水星到如火似幻的金星再到火星表面上;近距离探测器镜头下的岩石,种种一切远超过我依稀记得的太阳系科学课程内容……这真是令人感到兴奋呀!」这是伦敦《独立报》对影片最直接的感受。如今,这令人瞠目的景象即将搬到高雄美术馆的草坡上,让高雄独有的「草地音乐会」拥有更「辽阔」的视野。 年度「草地音乐会」今年大不相同,以视觉和听觉同步呈现。节目中将播放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所提供,透过哈伯望远镜所拍摄超高画质太空影像、及国际知名天文科学影片制作人邓肯.古柏(Duncan Copp)所制作的《行星》The Planet及《轨迹》The Orbit两片,搭配高雄市交响乐团演奏《行星组曲》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此次演出为两制作融合为一后的世界首演,现场更将搭配天文学家孙维新馆长专业的引领,以浅显易懂的介绍,展现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带领民众走入星空幻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