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扫描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走入诗人生命 追索创作源头

生命走到尽头的诗人,躺在病床上,重温过往重要时刻。那是荷花盛放的夏天,青春骚动的七○年代,他遇见了十七岁的自己。他几乎忘记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他是怎么开始写诗?怎么开始喜欢上一个人?又怎么开始学不会爱又学会不爱?渐渐地,他愈来愈不认得自己了。他想,如果这一切不曾发生;如果,他不曾是一个诗人? 动见体剧团新作《台北诗人》,编导王靖敦从自己的亲叔叔、台湾现代诗人王添源生前写下的诗集和日记取材,以戏谑而犀利的黑色喜剧风格,书写诗人在最艰难的卧病长日中,如何重回青涩年代,面对家族流亡的伤痕,或是爱情的初始,以带著微笑的距离完美告别,找回生命落幕前的心灵平静。 编导王靖敦表示,王添源生前未出版的诗集《一本没有ISBN的诗集》,正是诗人一生的对照,永远寻觅不到一个被接纳、可以安心著根的所在,仿若是他流离一生的结语。虽然诗作中题材广袤,亦多社会批判,但他更真切感受到,诗人在文字中,不断寻找著「家」的形象、一个情感的永恒安身之处。王添源之於诗、王靖敦之於剧场之间,存在著由血缘串起的对照呼应,诗人在失去生命后,遗留诗作为线索,《台北诗人》试图藉此拼凑、寻找家族历史中,那块永恒失落的拼图,同时探问,生命与创作的关系和距离。(廖俊逞)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女诫扇》 敷演殖民地的爱与罪

佐藤春夫(Satou Haruo),一个台湾读者陌生的名字,但若是提到鲁迅作品的日文翻译,则不可能不知道这号人物。 另一件会提到佐藤这个名字的,便是日本文坛著名的「让妻事件」。佐藤曾经爱上文坛大家谷崎润一郎之妻,原本谷崎公开让妻、大方成全,岂料最后反悔,造成佐藤受伤而与谷崎绝交。一九二○年,台湾在日本统治五十年里的第廿五年,感情遭受伤害的佐藤,带著抑郁的心情,来到当时的殖民地台湾旅行,激荡出脍炙人口的外地小说,其中《女诫扇绮谭》便是作者最钟爱的一篇。 南岛十八剧场新作《女诫扇》,编导王玮廉改编佐藤春夫小说,故事背景发生在日治时期的台南,内地记者与友人意外在秃头港的废宅中,听见「死灵的声音」。数日后,同一地点发生离奇命案。死灵与命案,促使两人展开一连串的辩论与调查,揭发了古宅过往不可告人的开发史。编导王玮廉说,全剧从一个「绮谭」开始,一步一步窥见殖民与被殖民、压迫与被压迫、叙述与被叙述之间的因果相续,以及个人、世代之间的情感递延与纠结,而重新发现中国/台湾人的性格与生活的一面,即是「断代时空之中,人在爱与罪中的样相」。(廖俊逞)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本月我要看 台南艺术节

印象中,去年的「台南艺术节」仍被高价「洋乐」绑缚著(猜想是改制后筹备紧迫),很不受看,今年摊开艺术节节目表却著实震惊了一阵。 牢 牢绑著本地与本土题材:日治时期日籍剧作家西川满作品《赤r记》、佐藤春夫作品《女诫扇》、台南籍诗人叶笛、文人许丙丁、西拉雅传说、大目降社传说,以及 吴浊流、余光中、杨逵等相关作品。虽说「本土限定」也是窄隘的地域主义,但台南历史资源之丰沛,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是命题创作的优选题目。而从节目预告来 看,这些作品也意不在复诵、正典化历史或事迹,透过转化或并用,这些作品有意给予历史更多定位与论述空间。 同时,不少作品走进日常性生活空 间(如312巷聚落、庙埕)、地景再利用空间(赤r楼、吴园、安平树屋)。剧场空间的异质性,加上团队皆为台南在地剧团或舞团或乐团,这股在地、生根、落 土印象,形象化了台南作为「古都」与「前卫」的双重文化性格。在台湾各地艺术节面貌仍无法明显立即辨识的此刻,台南艺术节的策画让人嗅觉特色化的可能,文 化可以往内挖掘得多深,2013@台南或许是一次很好的检验。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本月我要看 艾莉森.鲍尔珊与苏格兰合奏团

艾莉森.鲍尔珊是现今古典乐坛铜管演奏界最亮眼美丽的小号演奏家:学经历完整的她曾在伦敦、苏格兰与巴黎音乐院学习,而在二○○一年正式开启职业生 涯的她,曾担任伦敦室内管弦乐团(London Chamber Orchestra)小号首席;二○○二与EMI唱片签约发行唱片以来,荣获多项奖项,迄今为止更已出版十张个人演奏专辑,张张叫好叫座,是外型与实力皆 相当突出的乐界幸运儿。 笔者不想在此只提「天使脸孔、魔鬼技巧」的梗,然而,聆听艾莉森.鲍尔珊的演奏绝对是相当令人舒适悦耳的经 验,她的音色亮丽而不压迫,能够轻易地将音域拔尖拉高(其实是嘴劲与身体协调性极佳,技术超群……),轻松展现出华丽灿烂的铜管之音。而她在历年的多张专 辑中,也展现出对各种号类乐器精湛技术与多元化风格之演奏,可说是技巧全面且精致无比的年轻演奏家,绝对值得爱乐朋友们亲临现场聆赏! 而这次她与苏格兰合奏团连袂来台,更是令人期待——因为双方已历经数张唱片合作(《义大利巴洛克小号协奏曲(2010)》、《天使号角:现代小号协奏曲(2013)》),展现出来的合作效果具有绝对之说服力,五月份能聆听现场,令人无比期待!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卡萨里斯 奔驰琴键上的钢琴骑士

塞浦路斯裔的法国钢琴家卡萨里斯(Cyprien Katsaris)一九六六年的首次登台,地点就在巴黎的香榭丽舍戏剧院,那时他被视为是青年钢琴大赛里的「骑士」,演奏李斯特《匈牙利幻想曲》深获好评。随后更陆续获得几次大奖,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一九七四年在凡尔赛获得国际季弗拉大赛的首奖。 卡萨里斯曾先后为在Sony Classical、EMI、DG、BMG-RCA、Decca、Pavane等唱片厂牌录过音,并且有过相当优异的成绩。曾荣获华沙的萧邦唱片大奖、两次的布达佩斯特的李斯特唱片大奖与大不列颠音乐大奖,而他灌录李斯特改编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钢琴版录音,也曾在德国拿下年度唱片大奖。他在纪念萧邦逝世一百五十周年的演出,让挑剔的纽约古典乐迷起立鼓掌;莫札特两百五十周年冥诞的音乐会,也得到广大回响。他的成就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他为和平艺术家(Artist of Unesco for Peace),在二○○○年更获颁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Knight of the Order of Arts and Letters)。首度来台,卡萨里斯将带来一首由台湾民谣为主题的即兴作品,并将诚意十足地,献上他亲自改编为钢琴版的萧邦《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独奏版本。(李秋玫)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音乐开始的地方」 让年轻的声音飞扬

为了让演奏家、作曲家及学生乐手更多的发展机会,台北爱乐青年管弦乐团积极提供演出平台,让年轻音乐家有一展长才的机会。此次由指挥郑立彬带领演出耳熟能详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之外,更邀来旅居瑞士的小提琴家黄义方与排湾族歌手林雪儿与乐团合作,为音乐会增添多元的色彩。 将演出西贝流士《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黄义方,十七岁即在哥隆大剧院(Teatro Colon)大厅与乐团协奏演出,被西班牙《塞维亚日报》Diario de Sevilla形容为「亚洲面孔,拉丁情怀」。曾获得义大利Rodolf Lipizer、查格勒布Vaclov Huml、瑞士Renata Molinari等国际小提琴大赛奖项。於一九九四年获颁「阿根廷音乐最佳诠释奖」,此奖项评审团由阿根廷主要各大报乐评家组成,为至今唯一非阿根廷裔获奖者。而获颁第廿三届金曲奖最佳传统音乐诠释奖的领唱林雪儿,今年只有十四岁,但低沉的嗓音具有说故事般的魔力。三首排湾族古谣〈为什么〉、〈不要小看我的心〉及〈婚礼之歌〉即选自「最佳传统音乐诠释奖」专辑《歌开始的地方》,在李哲艺的重新编曲后,将再次带给观众一个全新的惊喜。(李秋玫)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号

大提琴家林若禅 将首演马可诺亚的《台湾记忆》

旅义大提琴家林若禅,曾荣获第十二届欧洲杯音乐大赛(European Grand Prize of Music)及第四届欧洲杯(European “Citta” di Filadelfia)两大国际音乐大赛第二名(第一名从缺)。去年刚以满分毕业於义大利罗马音乐院,师承Gambini Maurizio。曾与多位指挥及著名钢琴家合作,并为义大利诺贝尔奖女科学家Rita Levi-Montalicini 百岁生日音乐会演出,去年更为前教宗约翰.保禄二氏宣福典礼担任乐团副首席。就学期间接受过众多国际籍大师指导,其中荷兰大师Anner Bylsma还称赞她:「我爱上你诠释的巴赫无伴奏曲。」出自这位以巴赫大提琴无伴奏曲闻名的大师口中的赞美,对林若禅来说更是无比的鼓励。 本次回台独奏会除了以布拉姆斯、舒曼、萧斯塔可维奇等作曲家来展现多方面的音乐风貌之外,更特别首演义大利作曲家马可诺亚(Marco Noia)在造访台湾后所创作的《台湾记忆》,以大提琴温暖的音色与钢琴的配搭,展现台湾浓厚的人情味及美景。(李秋玫)

PAR / 第244期 / 2013年04月号

《男人与狗》 迈入三十前的人生回望

    由陈武康、苏威嘉领军,标榜全男舞团的舞剧场,上半年由三位年届而立的新锐编舞者黄咏怀、黄怀德、郑皓接力「男人编跳」的风格,推出新作《男人与狗》,从「男人像狗、女人像猫」的既定印象延伸,结合即将卅岁的生活经验与成年焦虑,呈现一段段舞蹈剧场即景。 舞作从三个人的独舞展开,表现出各自的身体质地。黄咏怀时而流线、时而顿挫的动作,象徵对未来人生走向的犹豫。从数学系跨足习舞的郑皓,透过仿如机器人以关节带动的身体,反映原本习於运作脑袋的自己对运作身体的渴望和实验。黄怀德和物件的共舞,是舞作中「狗与人」的意象最鲜明的,他的舞段充满对童年与祖父母共度的回忆,搞笑也温馨。 「男人与狗的共同点,是忠诚。」但,如何忠於自己?狗的难驯野性,某种程度也反射了人逃离现实围困的渴望。《男人与狗》是三个大男孩走向卅岁人生分水岭前的回望,回望孤单,回望无助,最终,回望带来遁逃的小小快乐,而那样的快乐,竟也成为支撑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

PAR / 第244期 / 2013年04月号

中生代自编自导自跳 各自诠释「心动时刻」

  有感於国内舞蹈工作者缺乏表演舞台与创作空间,8213肢体舞蹈剧场的孙耨自二○一○年起,固定举办小型舞蹈汇演,邀请中生代舞者、表演者呈现编创小品。名为「非关舞蹈」,希望藉由跨界表演工作者的参与,对舞蹈和表演的身体提出新概念和新诠释。 今年,「非关舞蹈3」除了老班底——曾参与蔡瑞月舞蹈社行动的詹天甄、曾与国内各舞团合作的舞者杨q如、资深接触即兴表演者朱星朗外,也特邀三位「舞蹈异族」加入:香港舞者王廷琳、台湾少见的干旦兆欣、义籍舞者Mauro Sacchi,以「心动时刻」为题,自编自导自跳的独舞,呈现出中生代表演者的创作眼界、内在心象与身体风景。 其中,兆欣有感於观众往往好奇他不同性别的扮演多於京昆表演本身,以不妆扮、不粉墨登场的方式诠释《牡丹亭》〈惊梦〉一折,挑战舞台上的真实与幻象。Mauro Sacchi旅居台湾多年,重返睽违许久的故乡义大利后,不禁质疑和想像:「家」,是义大利、台湾、一栋房子、或是一个身体?而我们又该如何「回家」?詹天甄、杨q如、朱星朗的作品,则挖掘个人内在,透过身体形於外,展现自己或强韧、或迷惘的心性。

PAR / 第244期 / 2013年04月号

本月我想看 高雄春天艺术节X台湾豫剧团《巾帼.华丽缘》

在名画《加布莉和她的妹妹》中,同为法王亨利四世宠妃的一对姊妹彼此箝制,妹妹捏著姊姊乳头(情欲),而姊姊手里则捏著戒指(权力),道尽宫廷内的 明争暗斗。《巾帼.华丽缘》的海报设计也以此画作为灵感来源,一名素服女子以莲花指指向另一名全副武装打扮的女子,而后者则以莲花指指向自己,似乎也暗示 著权利和关系的消长。若依照官网上的历史记录,台湾豫剧团到今年已经在高雄落脚刚好一甲子,在二○一三年开春他们便推出了「女人当家」系列,冲著这幅具体 而微、令人莞尔的海报,怎样都应该去看看豫剧皇后如何演绎在战争中被改变命运的女人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