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号

对待肢体的理性思维 「拉威尔传说」观后

彭锦耀和冯念慈在「拉威尔之夜」除了一惯的搞笑之外,亦展现出一位好的编舞家该有的音乐素养。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号

南国鲜花色色香 评广东潮剧院一团来台演出

台上的戏正眼酣耳热地搬演著,台下的?亲也进行著生命中的戏出。难得来台搬演的潮州戏,以其古韵典型示范了一次引人目光的演出。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号

新京戏还是新歌剧?

?称「京戏」,必带京味,尽管可以穿?民歌小调,若未臻浑然天成融合的境界,听来不免感到突兀。

PAR / 第65期 / 1998年05月号

诗意的内在天堂,或封闭的记忆

《行走的人》最令人感动的部分,在其流露的?情:因其?情,而化成浓郁的诗情,不致於沦?华丽辞藻的堆积;因其?情,而能以诸多文化典故创造出一个更?宽广的场域以容纳、以升华个人的生命经验。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号

隐藏在形体之后的意识型态

导演的观点单一明确,?也显得单薄、人物也较空洞,而以女性暗?国内政党可能也难获认同。倒是由服装装扮的选择上,可以窥见导演对女性的看法。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号

语言的疏离.过多的负载 寻找观赏邹族《Tsou.伊底帕斯》的乐趣

对邹语的陌生,使得演出说明书成了传达演出整体信息最重要的一部分;导演仪式化的处理,没有适当地融合编剧个人化的感言。观?因?听不懂,变得理性而疏离,无法享受纯粹欣赏的乐趣,也无法透过现场演出,来体会内在的戏剧动力。

PAR / 第65期 / 1998年05月号

语言是我们的牢笼 评牛古演剧团《等待三部曲》

角色的「本文象徵」(symbols in the text)与剧场功用(functions in the theatre)的相乘相加效果,牵动著演员和观?,?得讨论。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号

叫「政治剧场」太沉重!

小剧场的演出常令人感到「有身无声」,无法妥善处理台词,影响了角色的塑造。如何将意念、口号与理想实际化成剧场语言,是观?对剧场工作者「挑剔」但「迫切」的要求!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号

笑看哀乐家园 评《三人行不行IV――长期玩命》

和甫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义大利喜剧奇才达理欧.福一样,李国修擅以戏谑的角度来观察社会。然而,除了嘲弄与感叹之外,观?哄堂大笑,散戏之后,编导者?他们留下的是改变社会的信心?还是无奈与恐惧?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号

不见男人心情 评《台湾?白(三)――台湾?埔人的故事》

如果我们把口述历史剧场比作是纪录片,那么口述历史剧场的舞台上,导演应该要对?述主体有更?楚的观点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