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不愿接受,但能做些什么?
老板虽然被打倒在地上了,但房租还是会涨,酒吧还是得关门,努力的人们还是必须独自面对那徒然的人生,而我们还是会持续关注究竟「谁」会不会领表参选,继续带领我们一起发大财……因此,我们必须自问:除了在剧场中,揭穿、嘲弄、反击那些压榨我们的机制和个人,我们在现实中还能做些什么?从剧场内到剧场外,我们如何连结观看的动作和具体的作为,将戏剧性的嘲讽转化为真实的批判?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时间里的动物
《千年渡.白蛇》让「白蛇传故事」再次被述说,看似提供其中一个选项作为解答,更是在千年流转里再次点出:身为动物的我们,都在时间里改变形貌,或说,否决原初的自己——不管是法海的渡化与自渡、白蛇与青蛇在「成为人」的选择间互为表里、红莲的不想再做人等,只是他们/我们真能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吗?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不要脸》之后,我们还要头吗?
《不要脸》中舞者在墙面反光镜纸来回磨蹭的段落,为我们提出了「磨蹭」这个网络影像过剩时代的重要概念。这个时代不再依赖内在、后台、特定的社会角色来建立我们的「形象」;相反地,透过持续地「磨蹭」既有影像,创造折曲漫射的效果来吸收并反射大众的欲望,也在这个欲望中创造影像的偏移,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也是网红们密技之所在。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观NSO复演《托斯卡》
相较於二○○二/二○○三的四平八稳,二○一九的NSO《托斯卡》,乐团大开大阖,诠释著浦契尼扣人心弦的音乐。全剧一开始的斯卡皮亚动机,刺耳狂暴;托斯卡於舞台外喊著Mario首次上场时,音乐顿时如一阵风飘进来的柔美;第三幕开始,清晨罗马郊外的安静清爽,NSO奏来皆可圈可点。整体而言,乐团表现不输国际大团,让听者体会到歌剧音乐的奥妙。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从音乐看舞蹈
编舞家薛夫雷显然熟稔马勒的音乐,他精确地掌握此曲起承转合的结构,以及解析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使这个舞作能穿越作曲家的一生,浮光掠影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简文彬指挥专注於乐曲铺陈时,亦巧妙掌握舞者舞步的拍点,即使当日乐团似乎沦为配角,但是国台交的演出,依然令人喝采,弘大的音乐格局,细腻的独奏,一扫笔者过去对该乐团的印象。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号
真实的召唤与极限
这场秀,一面打破了所有的实境,宣告这终究是一场梦境,一面揭示了——似乎也颂扬著——这一路上所经历一切事件的展演本质。对我而言,这样的展演本质在过程中因各种形式混杂、各景之间少有连续之下,早已无所遁形。展演愈是试图仿真,愈是让我有意识地好奇它能仿得有多真,愈是窥探且感受到其假扮,进而使得观者在这看似残酷的戏局里,得以乐在其中。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号
如梦一般的民主
暮色渐转,投影里浮现不断变形且流动的几何图形,像是天体运行的轨道,也像是万物回归已然最原初的状态,渐转成大黑一片,与此同时,圣光照耀在婴孩身上,形成了有限个体与无限边际之间的对比,再一次地将这部作品的格局从对语言权力的剖析、对殖民霸权的控诉、对文化建构的讽刺,提升到了对个体存在本质的思考。或许,美国民主所试图打造出来的乌托邦,即是他人的地狱;也或许,这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样貌,不过是那婴孩所做的一场梦罢了。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号
重制回忆与贩卖怀旧
《丽晶卡拉OK的最后一夜》仍卡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虽可藉其取材感受到创作者不言自明的情感,但在细节书写与整体呈现方面仍缺乏更有效的创发与表现。我想,其进一步的困难在於,如何在商品化的过程里,维持并持续挖掘内在的核心价值与情感深度,而非停滞於外在形式与框架,便能让「怀旧」不只是纯粹的行销策略。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号
谁是四郎?谁的记忆?
《四郎》在当代戏曲的发展脉络中,虽不是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但它亦是戏曲发展史中试图为戏曲找寻当代意义与观众共鸣脉络的重要作品,《四郎》中导演对凌珂的安排与设定,同时也是对戏曲演员自我修炼的警醒:戏曲演员是否只要学好技术(程式)、唱腔就能成「角」?成气候?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号
千禧派对过后的孤寂
在有著夜店文化的欧美社会,平日周末在酒吧里轻啜一饮,随著音乐摇摆,就像台湾人去卡拉OK高歌一曲一样地轻松自在,这样的文化参照放在台湾剧场演出中,《Melting Neon》的结尾彷佛也提示了几个哲学问题:千禧世代对片面与碎片化媒体的追求,是否会根据不同文化脉络,有著不一样的体验?以一个西方文化中习以为常的夜店生活作为展示,放置在台湾的脉络之中,可以体现怎么样不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