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80期 / 1999年08月号

精致、亮丽尽在默契中 聆赏林昭亮返台音乐会

林昭亮与李坚的搭配,思绪?晰、冷静。后者十分尽职的烘托出林昭亮的顽皮个性,让音符的跳跃处处充满律动感。

PAR / 第83期 / 1999年11月号

舍不下的系念 评中国?年艺术剧院《在路上》

《在路上》可以说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小品,但编导者的保守态度、和表演者本身的局限,使得《在》剧呈现出编导者对於戏剧动作的处理不足、对於所谓「拼贴」与「重构」的误解、影像特质的忽略和?不开的写实意识框架等的问题。

PAR / 第80期 / 1999年08月号

矛盾的忧郁

将废话变成有意思的弦外之音是纪蔚然剧本语言书写的长处之一,但是那种本质消极的人生观在创作过程中书写「放弃」的心情也跃然纸上,对观?懂或不懂、欣赏或厌烦的不放心更呈现在喋喋不休的辩论与斗嘴之中,形成一种矛盾的忧郁,渲染所致,戏剧的推动与发展也不免胶著在一片暧昧之中。

PAR / 第88期 / 2000年04月号

靠近一点会更好 评《天亮之前我要你》

偷窥?实,原是诱人的元素;观?透过第四面墙窥见一场百无禁忌的私密聚会,却因?距离(展演形式与戏剧文本)的稀释,转化成不酸不辣的白开水――除去止渴,没有其他趣味。

PAR / 第83期 / 1999年11月号

意象的祭仪 评河床剧团《开红山》

郭文泰的剧场作品《开红山》运用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祭仪里「暴力」与「血腥」的元素,另作诠释。或许因?祭仪无可模仿、身体律动无可复制,当编导企图以理性来安排这一场仿祭仪的戏剧情境,演员以未曾发掘神秘力量与节奏的身体来「表演」时,这一切,?的只余「意象」的传递,却无所动心惊魄。

PAR / 第88期 / 2000年04月号

一次「义」式「德」声的演出 评辛诺波里与德勒斯登国家管弦乐团

对於流著南欧血液的他,德奥传统那又沉又厚的低音,或许是难以承受的重。辛诺波里追求的诠释固然引进了活泼、明亮感,却也让音乐带著浮躁、不安定的气息。

PAR / 第83期 / 1999年11月号

呈现生活新意象

三十舞蹈剧场运用多媒材延展舞台时空,企图在肢体动作与思考逻辑之间取得一个制宜的平衡点。

PAR / 第87期 / 2000年03月号

恶男不恶, 只是渐渐凋零 评戏班子剧团《恶男情书》

整出《恶男情书》流露出小品剧的气质,这类论述城市男女心情的故事其实很容易引起一般观?的共鸣,夹带原创剧本贴近本土生活的特性,在拥有越来越多固定观?群之后,戏班子剧团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小品式的作品能更见醇厚、余韵犹存。

PAR / 第80期 / 1999年08月号

英国魔王与俄国玛格莉特的「混沌」故事

导演试图交代所有的故事情节:魔王的入侵、作家们的悲哀、大作家与玛格莉特的爱情,又要在其中穿?许多点缀的故事,使得许多部分都冗长而难以消化。这也许表达了故事中阴沉的一面,但演出中不时出现的夸张肢体与偶发笑话,让人觉得像是「有点闷的荒谬剧」。

PAR / 第88期 / 2000年04月号

原汉「牵手」的文化角力 评《刺桐花开》

聆赏著这段凄美的牵手情缘,在刺桐花开的季节里幕起幕落,让我们见识到歌仔戏力求突破的新实验。然而,是否创新一定要弃守歌仔戏的「主体性」呢?戏曲的现代化,并不意味著要与传统决然断离,而应该是「立足传统」再加以「转化创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