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108期 / 2001年12月号
舞蹈新生代的一面魔镜 评三十舞蹈剧场《宓若思》
《宓若思》这面镜子,照映出三十出头的台湾女性编舞者的?在风景,也微妙地「反映」了编创者的师承、剧场经验及受西方影响的「影子」。
PAR / 第102期 / 2001年06月号
窗外,有无法描绘的蓝 评屏风表演班《婚外信行为》
剧中所透露的创作者的中年焦虑和青春眷恋,就像剧终时笼罩著舞台的一片蓝,无法描绘,只能感受。或许暧昧是一种无法描绘的蓝色忧郁,那么作者介於悲喜之间的创作挣扎,对作品来说,却不是优点。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号
贺喜声中见隐忧
许多创作者都希望从传统戏曲中撷取养分,用戏曲中的精髓滋养现代剧场的空洞贫乏。然而,炫惑於戏曲表面上的热闹,往往是改编的致命伤。意图跨界改编者,在图新鲜之余,实在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文素养与胆识。
PAR / 第108期 / 2001年12月号
失落的荒谬感 评《等待狗头》
关於《等待狗头》的问题,或许并不在於导演或演员是否掌握了文本的关键细节,而在於这个时代社会的急躁冒进,让我们失去了感受荒谬的能力。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号
追踪命案,线索自在剧名中 评果陀剧场《莫札特谋杀案》
Amadeus转换成《莫札特谋杀案》,寄意所在也从音乐神童的命运转移到天才音乐家的命案。《莫》剧的改编之举,仿如把合唱改为齐唱,虽令笔者难以苟同,呈现嫉妒在基督教社会的心理机制仍动人心弦。
PAR / 第102期 / 2001年06月号
沉默的声音 评《无可奉告》
无论是「无可奉告」或者「游戏语言」,《无》剧的创作者们终究还是对自我、对她们所使用的语言、对剧场有所期许,终究还是希望我们能不忘记现实的残酷、和生命的缺口。因为,在一个大家都无法忍受「无可奉告」或「沉默」的社会里,或许只有在剧场中,我们还能「好像听到什么声音」。
PAR / 第108期 / 2001年12月号
时间,淹没在肢体与意象之间 评南风剧团《时间之书1905》
画面屡经转换,却未释放出更多讯息,意象丰富,却未能累积层次或张力,《时》剧既要处理抽象的时间命题,更要处理观?的阅读心理时间,如何利用意象渐渐累积心理印象,让这两种时间在剧场?遇合、一起呼吸,或许是本剧最困难的挑战。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号
在剧场寻找神圣和救赎的可能性 评光环舞集《神曲2001》
刘绍炉企图超越文字的禁锢,结合声音和肢体动作,更直接地描述原作中各种人类深邃的情感,另辟蹊径改编文学入舞。
PAR / 第108期 / 2001年12月号
别著一朵红花的卡尔维诺 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动作》
魏瑛娟过去纵然标举自己的美学品味与姿态,仍能表达出她对人物、社会的观感与情感,作品中的冷静反省与抒情关怀让人难忘。但是时至今日,在剧场中要表达的东西还不成系统、动作与构图陷入重复的模式,徒然留下姿态与眼神,显得有些荒凉。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号
直率炫丽的北欧神话 评欧莉.夏汉的葛利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
在每一次钢琴引领时均很清楚地表达乐句线条及其音乐性格,之后乐团的衔接,充分显露了欧莉具有「领导」的舞台魅力,将「协奏」本质的对抗、竞争性柔和地转化为「室?乐合奏」的对话、融合以达成音乐?涵之合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