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170期 / 2007年02月号
一种文化产业式的豪华感 从《水浒传》谈「非常林奕华」的生产模式
管你喜不喜欢林奕华的戏,他的最新作品《水浒传》,毫不掩饰地把这个消费社会最时尚的「身体主义」,转化为一种文化产业式的「豪华」场面,用来阻截原著强烈的传统意识,你就不能不承认,「非常林奕华」的想像力较台湾同世代的剧场导演实具有更敏锐的「现代」感。
PAR / 第170期 / 2007年02月号
剧场?商场? 网路2.0世代里的剧场林奕华现象
《水浒传》是一个林氏商场体验的过程,在全剧真实与扮演的交错中,小至卖笑与娱乐、他对经典的拆解、他在剧场创造出的时尚幻象,大至论述里对消费主义的回应(他只是回应,并不是站在不同阵线上),让观众在其中各取所需。他改变了台湾剧场向来习惯寻找精神依归的表达方式。
PAR / 第170期 / 2007年02月号
青春不老、永恒不死?!
舞台设计利用轨道排列组合的「珠帘」景片,切割空间,搭配大量投影的纪录影片,为本剧提供相当重要的背景资讯,以及解读舞台画面的参考。不过,这样如同戏曲表演般呈现直观的写意舞台,却与许多模拟与再现史实事件的场景质调――或是为了触动群体记忆――捍格不入。
PAR / 第170期 / 2007年02月号
名家手笔,不同凡响!
第二部分结尾的《哈利路亚》大合唱,尽管全场观众遵循英王乔治二世传统自动起立,葛罗丝曼也顺势转身指挥群众加入齐唱,然而她并未处理得过度兴奋,宁可将真正高潮保留到第三部分结尾的《阿门》合唱,让全曲格局增大,感人肺腑至深,名家手笔的确不同凡响!
PAR / 第173期 / 2007年05月号
《酒神》美学:戏曲中的诗意创造
廿五年后已成「经典」的《酒神》,无论尤里庇底斯的文本,或铃木忠志的美学风格,都是安放在博物馆或展览厅里的收藏品。它的重要在於缝合欧、亚文化之间,从生命真相的不同、所产生出审美的裂隙,倒衬托出一片无遮蔽领域的世界;戏剧在这个敞开的世界,真正成为对文化的深切体验。
PAR / 第173期 / 2007年05月号
林奕华,你在哪里?
不过,在叨絮不断的交叉质问间,即使我看了几出林奕华的作品,我突然有种「看不见林奕华」的被遗弃感;创作者聪明地隐匿在众多的问题之后,强势地逼问著观众,更严重地是,若我不问或我答错了的话,我就会是他们眼中的「白痴」。
PAR / 第173期 / 2007年05月号
一场「另类奢侈」的飨宴
卡许卡湘所演奏的古典作品虽然无懈可击,但她个人的热情却在於当代作品,看了台湾这场演出,对照卡许卡湘在欧洲各个现代音乐节的演出,实在令人叹息。虽然贝多芬、布拉姆斯仍是一场飨宴,但若计算邀请国际级音乐家前来台湾演出的成本,卡许卡湘的这套曲目,不得不说是一场奢侈、几近浪费的飨宴。
PAR / 第173期 / 2007年05月号
极阳力度和纯阴柔美
春给人一种初始而清新的感觉,这一季有两个编舞家从老故事里找到新感觉,张晓雄的《浮士德之咒》重新诠释浮士德与魔鬼的交易,探讨人性欲望,林向秀的《倾斜-Tilt》则从杜丽娘的不同面向出发,呈现女人的爱情观,两档演出分别在舞蹈视觉中展现出极阳力度和纯阴的柔美。
PAR / 第171期 / 2007年03月号
吕绍嘉 充满力与美的「新世界」
压轴好戏为德弗札克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新世界》,波西米亚乡愁的挥洒,似乎并非吕绍嘉对这首耳熟能详名曲的诠释重点,他主要聚焦於全新观点的节奏与动态解析,将全曲演得充满力与美。
PAR / 第171期 / 2007年03月号
等待零时差的音乐现场
对的曲目、对的演出者,是这两场音乐会最成功的地方;吕绍嘉端出台湾首演曲目,让观众长见识、让乐团往上攀爬,是这两场音乐会的意义所在。但这个「对」,需要企画者缜密的思量与宽广的眼界,需要乐团日复一日地磨枪待阵,否则,意义,也只不过是白纸上偶然出现的名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