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180期 / 2007年12月号

稀稀疏疏《梧桐雨》

除了开场及串场使用的《明皇幸蜀图》与剧情时空搭配,有其诉求外,其他的布景、服装、道具甚至走位,均不见整体的戏剧理念,反不时有画蛇添足之举,加上换景的问题,致使原本不算长的演出,观来颇有遥遥无期之感。

PAR / 第179期 / 2007年11月号

令人喝采的南管与舞台大雨

即使《错魂记》的剧本在故事情节的营造与推动上,稍嫌贫乏,但唐美云在创团十年之际,大胆以南管唱曲表演作为呈现主轴,又以剧终执行困难的大雨技术――这是我进剧场看戏以来,看过下得最彻底的一场人工雨――收束,她的企图和魄力,真的教人羡慕又忌妒。

PAR / 第179期 / 2007年11月号

当代传奇的「暴」发力

《水浒108》安排以纯传统的京剧唱腔与文武场演出,立刻衔接电音摇滚乐和摇滚舞蹈,再配上摇滚节奏的彩色灯光。这中间没有渐进式的流转脉动;没有从传统到现代的进阶过度,让观众的情绪快速跨越时空,经过跳跃式的转换,而产生劲「暴」的效果。

PAR / 第179期 / 2007年11月号

中西音乐融合的曙光

在听了许多完全忽略东西方乐器物理构造不同、乃至忽略改变音色的要求与美感呈现的作品后,《梁祝》是一首令人「安心」的作品,但是听到瞿春泉编给国家国乐团的国乐版《梁祝》,才真正体验到「安心」之后、东方音乐之美的欣赏。

PAR / 第179期 / 2007年11月号

一场耳朵舒服的音乐会

指挥本就是以身体传达一切意念的职业,乐手们会感受到指挥身体的状态,进而影响到演出品质,甚至音色。此次再看人称「乐坛的台湾之光」吕绍嘉,相较於过往,发现他的肢体动作自由开放许多,无论是面对宏伟或是细琐的乐段,游刃有余。

PAR / 第179期 / 2007年11月号

「简约」的深度

《零度复数》藉二人、二偶间的隐喻关系,辩证主体与客体、身分与认同的多重跨越。简洁的舞台意象里,述说著不断变动的人、我界线,以及个人的身分(identity)与认同(identification)在政治、文化、血缘等不同层次间复杂的转换与流动。身上流著异质文化血统的阿喀郎与西迪拉比,以他们擅舞的身体穿梭其间,交织出近来在世界剧场舞台上少见的身体论述厚度。

PAR / 第176期 / 2007年08月号

这朵银玫瑰,献给「新」经典

与传统有些不同的第三幕换景,由宝蓝色的酒店透光布幕,瞬间幻化为人去楼空……彷佛同时呼应著刚刚剧中「剧」的结束、还有正在上演的三角恋情如梦般「戏」般既浪漫又脆弱、寂寞的交替,更同时揭露出现今时空的「舞台」……导演托比亚.李希特在此漂亮地写下充满人性矛盾与人生哲理的新经典。

PAR / 第176期 / 2007年08月号

西班牙热力放送 精采国际交流

西班牙的音乐向来拥有南欧的独特热情,有时其中还掺入东方国度的神秘感。弗尔思特稳健且流利地刻划出富吸引力、贴合曲目应有的味道,国台交今夜摆脱了传统典雅端庄的形象,传达出细腻热情,不只是曲目的应有美感,更是指挥与团体互动的魅力,息息相关。

PAR / 第174期 / 2007年06月号

看见风格,看不见风格家

《看不见的城市》从文字的平面叙述转化为在舞台上的场面叙述,却让我们在叙事中看到文脉松垮的诗意,使得一个虚构化了的历史情境,显得过於形而上化。通过八位编导差异极大的文脉建构,又让戏剧渐渐走进了与文本愈来愈脱离的另一个虚构世界。

PAR / 第174期 / 2007年06月号

骂人、做戏都不心虚!

这不是一部能以西方戏剧成规评价的作品;从过去「野战之月」到台湾海笔子等一系列帐篷剧场的呈现至今,樱井为台湾剧场开拓了一个视野相当清晰的战斗位置。他们不是靠西方文明体质的剧场艺术来说服人,而是学著用在地的情感和身体,呐喊出渴望什么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