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号

和而不同的日常蠕动

松软的重复中,身体慢慢耗著,渐如一具大型人肉机器,时聚时分,或混或杂,而仍是共同一体,有自在的默契,也耗出某种邀请的温度。约莫第七十分钟,第二段关於时间的长讲结束后,舞者走进观众席坐下,穿上衣帽,彷佛要成为「我们」之一;倏然在座位上痉挛起来,抖落外衣,重回舞台,标示了自己的不可溶解。就在最后这一刻,他们决定应该抵抗点什么。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号

自然的假,不自然的真

在如此多焦、多线并行及比例过大的剧院舞台空间底下,真正存在且进行中的,反而是以假堆真、以虚构实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真实处处备受质疑的场域,只有游戏本身的行为才真,至於游戏行为所生的内容,信了才真,如同《茱莉小姐》原剧所描绘的阶级、性别、爱情等权力关系一般,看似闭锁、牢固又轮回,实则如梦境、如幻影。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躬身缓行,抑或离地而行?

天地人三部曲加上最终篇,一路走来,无垢的确创造了一个完整且惊人的世界。但何以缓行廿个年头,却愈走愈轻,秩序的意味则更显浓厚。逃避有创造的可能,但离地太久,男舞者跑著跑著会跌跤,女舞者缓行,可能会像离地而行。逃避了欲望,逃避了冲突,白鸟的惊声鸣叫,即便在那瞬间撕裂了你我心肺,但终究是没有撼动什么,只留下无限疑惑。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世界即舞台 人生即扮演

主角自我调侃,经典自我毁灭,这一笑,让观众更加跳出情境,看似解除了这悲剧的悲剧性,然而,仔细一瞧,始终置於中央的妆台及两侧的衣架,早就点破了情境、解放了此戏,而戏谑舞台、笑看人生的视角,更是将全剧抬升到了一个更大的规定情境——剧场。於是,随著全戏落幕,舞台上的百般人生也就此落幕,世间所有束缚个体的规范和情感都消亡殆尽……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结实有力 典雅大器

当晚的演出是笔者多年来在台湾听过最精采的古乐器乐音乐会,结实、有力、不花俏,却气势非凡、典雅大器,弦乐减少揉音的使用,不强调华丽的音色而追求扎实的声音,使用演奏较为困难的自然号,呈现质朴的音色,双簧管强而有劲的独奏片段,在整场音乐会中显得非常耀眼,加上训练有素的声部重奏,不到四十人编制的乐团,却发出非常强大的能量,声音回荡於整座音乐厅。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号

暗黑乐园 纯真梦魇

「我是永远自由快乐的男孩,死又复生的快乐男孩,我宁愿死,我宁愿死,死亡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剧中不断复述的这段词,几乎可以作为全剧最佳写照,传达了彼得潘拒绝长大的渴望、害怕长大的恐惧,也揭示出其透过死亡探险来激发生命光辉的历程,同时叠合了酒神戴奥尼索斯所蕴含的戏剧精神:有了死亡,才有诞生,正如有了光,才有影。两者并行,密不可分;愈是怖栗,愈加华丽。

PAR / 第18期 / 1994年04月号

小剧场甜蜜蜜

在罗斯福路耕莘文?院旁边的巷子里,有一家「破破的」Pub,叫做「甜蜜蜜」。 今年一月,一群小剧场人,在这里做了十六出二十五场的联演活动,包括独角戏、即兴演出、多媒体、裸体、重金属摇滚乐等;某个演出甚至发生观?与创作者冲突事件, 引起报章针对整体活动的「意义」、「社会性」大加探讨,却很少触及个别作品本身。?了弥补此一缺憾,本刊特别刊登几篇讨论单一作品的短评,并对媒体介入此次表演活动有所省思。

PAR / 第18期 / 1994年04月号

《补天》拾遗

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策划,「四二五环境剧场」及中国时报系主办的「补天」计划,特别邀请美国「面包傀儡剧团」的彼德.舒曼来台与学员做?期二周的?习,并共同制作《补天》一剧,企冀提供国内方兴未艾的社区剧场可行的实践模式之一。现在,大师身影已远,《补天》也已展开全省巡回;热情逐渐沈淀之际,也许我们可以一起省思:他山之石究竟如何补天?

PAR / 第2期 / 1992年12月号

古典的创新

上海昆剧团十月底的几场演出,得到观?一再的起立鼓掌致敬,形成传统演出难得一见的景象;国乐大师陆春龄和闵惠芬精采的演奏,又掀起大陆艺人访台的高潮。云南来的歌舞团则有两极的评价,可参看韩国?的专栏、王墨林整理的对谈、及罗曼菲「舞蹈空间」的评论。 当代传奇、明华园和优剧场不约而同演绎历史人物,加以新诠新编。从?容到表演手法,都颇具实验性。两出莎剧的现代版,提出了重演古典剧的新尝试。司徒芝萍评《温夫人的扇子》,则探讨舞台服装道具的运用对整体演出的影响。 经过长期严格排练的《布兰诗歌》,呈现出舞蹈、交响乐和合唱的整体成绩,也?演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镜。 欢迎提供诚恳的评论和反响。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由中提琴到作曲:两场狄恩音乐会

《动听的叙情短诗》选取的文字显示,作品的本质不在於将莎翁原作的戏剧冲突精简呈现,而是藉著断简式只字片语的对照,展现欧菲莉亚(Ophelia)与哈姆雷特不同的世界。若说狄恩的室内乐音乐会是他身为中提琴演奏家的心得展现,他在《动听的叙情短诗》里处理人声的独特方式,并将人声溶入色彩丰富的乐团语法中,更是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