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302期 / 2018年02月号

当代戏曲「实验」的再思考

从《恶虎村》的文本中,?优座找到属於当代人观看作品的眼光,将人物一分为二的自我诘问补足了人物的种种形象与可能,不过也正如纪慧玲於其评论中所言,「文本探究得并不够彻底,一切念头只在黄天霸脑内小宇宙运行,缺少交互辩论或实际冲突。」未来若有机会再演,在修编剧本上或许可以更脱去原剧之束缚,多刻画人物之间的情感、彼此之间的冲突,并将线性叙事结构打碎之余,重新思考科诨情节与主要叙式情节的安排,或许会更大有可为。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号

追寻轨迹,走向爱与真实

作品里并没有展示什么是爱或什么是真实,更多的是画出提问的轨迹,包括了林怡芳的独白、与苏文琪的对话。解答的背后总有新的问题,提问、寻找答案的轨迹,与答案同等重要。在动作中,林怡芳像是不停地提出问题,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再思考,这个动态「是这样吗?会去什么地方?」。动作已定,可动向仍是未知,我看到了两种方向与时间:回荡於已知的去处,跟仍须迎向未知的时间。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号

个人风格再展示

演出完毕后,与友人在剧院外观后评,提到古数年前在香港曾经发表短作品。我们都忘了细节,只记得那作品带点幽默。如果那浅浅的笑意没有离弃古的话,它可能在《插销》中悄然现身了。虽然作品有瑕疵,但是它代表了一个年轻编舞者向著个人特色的坚定前进。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创作路上早期的成功有时只会带来迷失,未到不惑之年而做到不惑,本身已值得鼓励。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号

后景观社会时代的影像与物件

当我们将刷牙、洗手、擦身体等等这些行为与表演者还在车内时的谈话连结上时,表演者与物件间关系模式的型态学转化就很清楚了,这种转化是Baboo擅长使用的手法,在《重考时光》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发生在比手画脚这段表演中。表演者利用语意上错误却在语音或姿态形式上具邻近性的指涉,完成许多意义与脉络的滑移。这样的滑移所摧毁的,恰恰是过往阶层式世界观为每个层级所预设之本质、自然、属性、内涵。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号

商业剧场走出笑点与温情的可能

有别於该团以往以笑点、综艺为主的导向,此戏所营造出来的喜感,是根基於情境喜剧里常见的错认巧合、急中生智与多重反转,不仅一再地改变了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出了这些决策背后的角色个性,使喜感的生成能更加自然地融入剧情之中。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广袤而幽微、动即是静

在这部有如展示人类史诗的表演内,看到人类的诞生、成长、个体逐渐形成群体、出现象徵文明形成的陶瓮、如箭雨落下的麦田收割、到太空人在广袤浩瀚的宇宙探勘、地球化作被肩负在人类肩膀上的球体可供嬉戏把玩,「伟大驯服者」这样的标题用来指涉人类如何成为天地万物、包含宇宙天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驯服者,但是如影随行仍是暗黑的底蕴——死亡,这是人类所无法驯服的对象。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历史幽魂的朗诵 当代创作者的叨絮

场景乍看改变,所有故事的发生仍在这座法源寺内;谭嗣同、康有为等人看似从清末远道而来,实则未曾离开,作为徘徊寺里的幽魂,在异禀小和尚的发问里还魂、现身/声,未有发言与否的选择权,形成另类的「还魂记」。於是,我们该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或者,只是两个和尚超时空的妄想?其所欲奉告的是,不能相信这出戏,乃至於这段历史的被转述。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天人合一的大师音乐会

这位高龄九十四岁、德高望重的钢琴家,在十月底不辞千里来台演出两场精采音乐会,是今年爱乐者最大的福音。这两场音乐会,音符尽在指间任意挥洒,以典雅的德奥琴声感染在场所有人,这温暖的琴声应该已成绝响,闻者不是感动地热泪盈眶,就是在琴声中感受到福至心灵的美好。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横越太平洋的前奏曲

作曲家赵菁文为此次美国巡演所写的《来自远方的岛屿记忆》,以音乐表现台湾精神,一段完整的音乐是由好几种不同的乐器衔接奏出,代表台湾人的团队精神,音乐的核心是由《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的主题所蔓延,不断扩充、弥漫在乐曲中,彷佛一股思乡情怀或是坚苦卓绝的精神随之飘散出去,最后到达了太平洋的另一侧。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虚实无常间 梦要如何捕?

这些转换瞬间且无痕,就像幻灯片般俐落切换,舞蹈身体的表演性与日常身体的物质性,便如此交替著在《捕梦》中出现。当梦境夹杂著生活,虚实就总在交错,在虚实无常的变换里,「捕」便成了一种虚妄,是人类徒劳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