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305期 / 2018年05月号

从小品音乐剧中反思大格局

此剧不论是故事前提、空间设定、角色雏形或音乐叙事等面向,都有不错的潜力,然而,疏於推动剧情和发展主题,使得大多的创意止於插科打诨,让戏的格局变小了。全戏虽不乏趣味,但过於四散,以致核心难以锚定;众角色像是乐器般各自有了鲜明的音色,但没有如音乐般流动的剧情来支撑、刺激,以致难有成长而显得单一。

PAR / 第304期 / 2018年04月号

痛与美的展示和诘问

关於展演中种种去脉络后的痛苦,观者真的可信吗?还是因为有了「戏外戏」这层前文本的存在,就必得相信,而且不信不可?由痛苦幻化出来的美丽,是否可欣赏、可颂扬,或者切身之痛反而有如防护加身一般,而不得不颂扬?事故,这一场「以舞说戏」的伤痛独白,所触发的不仅是该如何言说伤痛的叙事讨论,也衍生出了一连串关於形式与内容、展演与观众、创作美学与艺术道德之间的诘问。

PAR / 第304期 / 2018年04月号

化繁为简的美学,自一连绵的叙事

整出戏皆是由「似是抑是」所推动前进的,让我们跟著无头鬼,听著众口纷杂的指令与解释,然而每次正当我们以为已经掌握了什么,先前认知却又被推翻。或许正如剧末旱魃精卫之言:「我的恨有多深,东海便有多深。」看似客观的自然界,实是由心相所决定,那么如此叙事方式,是让观众混淆、是增添一抹远古神秘感,抑或刻意在蜿蜒曲折间开展出无垠的映影,让乘载著意义之头颅飘向国族、寓言、土地、人性或文明,倒也取决於个人了。

PAR / 第304期 / 2018年04月号

在记忆的热与审视的冷之间

从生命的某一个断点开始,物件堆积、记忆深藏,演出的时间感始於往前回溯,以当下创造连结作为衔接,最后快转前进。翻找纸箱里的物品,从一个记忆跳到另一个记忆,在琐碎的独白间,透过物件现身的片刻,索贝尔创造接近真实的虚构,并透过两个记忆的共同交会点,例如一个红绿灯,创造了共同沉思的沉默空间。

PAR / 第304期 / 2018年04月号

闹/now该如何now/闹?

同以「嘻闹」为名,《张协〉2018》实比《Dr.唐的恋爱学分》的七彩斑斓更加留意到嬉闹背后所隐藏的悲伤与严肃,而未停留於表层,但仍著墨不深。两部作品虽都有企图重探旧有剧本的现代意涵,不管是当代意识的涉入、或是预设未来时空,并因其表演调性与演员特质而有自身的舞台魅力。但,多半未脱传统思维、缺乏向内的文本观看,并且过度陷入强调青年演员、新形式的冲突或混合作为窠臼与说词,既失去方向也未有确切目标。

PAR / 第304期 / 2018年04月号

在二O四八年,复古?或是狂想?

《Dr.唐的恋爱学分》无疑是相当「接地气」的,剧中充满各式笑点,又特别是紧密地扣连著年轻世代可能皆曾看过的《唐伯虎点秋香》,接起了观众与剧中人物之连结。导演宋厚宽也试图为这一文本找到适当的安排与调度,尽可能使用传统一桌二椅,尽可能保留歌仔戏原有的曲调,甚至是适合这一文本的合宜处理方式。然而,剧情的描写与串接,反成这部作品最致命的问题,处处看似理所当然,又处处都充满矛盾与不合理。

PAR / 第303期 / 2018年03月号

鬼影变身,阴魂不散

综观来看,《群鬼》从原剧到改写,已然是两种脉络不同的产物,后者以更直接而充满讽刺的调性召唤出前者的时代精神,成功地呈现、呼应了台湾语境,与原剧旧魂的牵绊达到了一个有趣的平衡。此剧亦可说是简莉颖继《服妖之鉴》、《叛徒马密可能的回忆录》之后,将真实与谎言的命题推到最极致的一部作品。

PAR / 第303期 / 2018年03月号

死去与活著之间的仪式

《奠》虽展现胡锦筵於诙谐语汇背后的沉重与寂静,却因有意隐喻、埋藏张力而显造作痕迹。特别是与亲情、记忆交杂而述的政治指涉,既成负担而略显绑手,难以深化便戛然而止。其更著墨纠结的情绪,并摆荡於柏君等人如何与丽娜相处、如何面对回忆的颠覆,而不曾质疑身分与血缘的真实。

PAR / 第302期 / 2018年02月号

大水褪去了无痕

从广播主持人的人生告白到媒体记者现场直击,都试著从语言塑造情节。但为何「说」?如何「说」?对我而言,正是在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间不断游走的语言,所谓「我朋友就是我/我就是我朋友」的模棱两可,呈现出对於家/乡/土地那曲折蜿蜒、忽远忽近的模糊距离。若说「家」象徵著各种诗意的归属与认同,是向内回溯自我的路,那么剧中对语言的使用,也正暗示了「我」在主观与客观间流动的混沌不明。

PAR / 第302期 / 2018年02月号

射后的余温

耻的子弹,是否也意味著「耻」的侵略性和杀伤力,那么射过之后,能残存多少余温?这耻感,究竟该从何而来?是耻的辱感,还是快感?是走马看花式的景观飨宴,还是作为挑战文明、悖德违礼的反叛力量?与这整场琳琅满目风景之下所形成的集体伤感相较,有那么一刻,静谧又私密,如同自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