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追踪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号
艺企携手 打造南台湾音乐学园 奇美与南艺大的非凡「琴」缘
位处乌山头水库旁的台南艺术大学,月前得到台南奇美基金会出借整批该会收藏的名琴,供该校音乐系学生练习与演出。让学生得以使用名琴,在学习的过程中意义非凡,奇美基金会创办人许文龙表示,他收藏名琴不是为己,而是希望社会大众来分享。他也期待,未来养成的音乐人,可以在学术界自由创作,在演奏时演出最适合观众欣赏的音乐。
PAR / 第201期 / 2009年09月号
看歌剧,不用出大门!
似乎突然之间,欧美所有具规模的表演艺术机构,都开始了、或正在筹划网上欣赏的服务。像欧洲艺术电视台Arte、柏林爱乐的数位音乐厅、一票难求的拜鲁特音乐节、美国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都让乐迷可以不出家门,在家中欣赏精采演出。科技的进步可能改变了观众的欣赏习惯,但是否会影响进音乐厅或剧场看表演的意愿?仍未可知。
PAR / 第198期 / 2009年06月号
台北艺术中心 内外翻转的空间惊艳 专访OMA合伙人暨德国建筑设计师奥雷.舍人
位於士林捷运站旁的台北艺术中心预定地,已然敲定由来自荷兰的大都会建筑设计事务所赢得设计竞图。向来以突破性概念及实验性格浓厚而知名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及奥雷.舍人(Ole Scheeren),将为台北打造出一座连结「普罗文化」与「精致文化」的崭新表演殿堂。 负责此次台北艺术中心设计案,同时也是大都会建筑设计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为OMA)亚洲区主要负责人的德国建筑师奥雷.舍人,自十四年前开始为大都会事务所工作后,不久便跃居为该公司主要合伙人。二○○四年他来到亚洲,协助OMA在亚洲设立设计据点,继备受瞩目的北京中央电视台大楼,台北艺术中心成为他近期最重要的大型设计案之一。趁著北美馆「台北艺术中心—国际竞图作品建筑模型展」开幕与OMA来台北向议会简报设计概念的机会,透过台北艺术中心主管单位台北市文化局的安排,本刊邀请到奥雷.舍人进行面对面专访,请他特别畅谈了他与亚洲的渊源,及此次台北艺术中心独具巧思的空间翻转设计。
PAR / 第198期 / 2009年06月号
从「人」出发 给你最丰富的剧场 二○○九「葛罗托斯基年」 省思大师的剧场实践
葛罗托斯基过世后十年,也是剧场实验室创立五十周年纪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宣布:二○○九年为「葛罗托斯基年」。 葛罗托斯基年?葛罗托斯基何德何能,可以获此殊荣? 更重要的是,已经「离开剧场」的他,对剧场人还有影响力吗?
PAR / 第200期 / 2009年08月号
分享舞蹈在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可能
由世界上最重要的舞蹈研究学会之一「舞蹈史学者学会」(Society of Dance History Scholar)举办的「地志:场所、身体与科技」(Topographies:Sites, Bodies, Technologies)研讨会,於六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在美国的史丹佛大学举行。这次研讨会希望学者、评论者、作家、编舞家和舞者能透过不同舞蹈领域间的互动,发展多元可能性,而为了扩大舞蹈研究的范畴,主办单位也企图利用演出、示范和专题讨论等不同方式,重新定义观赏者在舞蹈中所扮演的角色。
PAR / 第195期 / 2009年03月号
灌溉舞蹈未来的缤纷花园
写在云门舞集2团十周年前夕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云门舞集2,今年也届满十周年了。这个充满年轻活力的舞团,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培养国内年轻编舞家与舞者、为了把舞蹈推广到台湾各地而成立的,虽然历经了青年编舞家伍国柱、创团艺术总监罗曼菲陆续病逝的沉暗岁月,但云2仍旧卯足力气继续为舞蹈而走。今年的「春斗」依然由艺术总监林怀民领军,带著新生代编舞家郑宗龙与黄翊推出新作——创意,在这方花园中持续绽放不歇……。
PAR / 第196期 / 2009年04月号
首都的音乐堡垒 辉煌的艺术荣光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在台湾三大乐团中恰巧居中,并不是历史最优久,也不是最年轻的乐团,但却有它的时代意义。身为首都级的交响乐团,在资源充裕的公务机关体制下,不管是大型制作演出、国外节目的邀演、乐教推广等,都曾写下不朽的成绩。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号
理性与感性兼具 开阔剧场视野 二○○九年「欧洲剧场奖」的启示
「欧洲剧场奖」大奖的得主,大多是各国的资深创作大师。 剧场新人奖,则挖掘开创新趋势及新形式的中壮辈艺术家。 颁奖典礼与艺术节跟研讨会,将要花掉主办单位不少经费。 盛大又全面的活动,更成为主办城市文化活力的展示机会。
PAR / 第189期 / 2008年09月号
有心选拔新星,更要积极行销 如何为传统器乐新秀搭起现代表演舞台的阶梯?
笔者要探讨的重点是,年轻音乐家的演奏技巧与舞台创意进步了,表演艺术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迁;走过二十年的两厅院「乐坛新秀」立意虽佳,然其整体企划思维有无与时俱进?如果活动目的纯粹是为优秀的年轻音乐家提供舞台,他们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舞台?主办单位的立场是被动的赞助者抑或积极的行销者?而当前国内外类似活动主办者的做法又为何?
PAR / 第189期 / 2008年09月号
不管老中青,我们在这里喜悦尬舞! 侧记「CI-36接触即兴卅六周年庆」
今年是「接触即兴」舞蹈正式定名的卅六周年,一场欢庆的活动“CI-36”六月在美国宾州茱尼亚塔学院展开,为期一周。来自世界各地的接触即兴舞者齐聚一堂,参与丰富的讨论会、课程、表演、教学观摩研讨、演讲等等,当然还有接触即兴最重要的Jam——自由即兴的聚会,大家一起跳舞尬舞。将「接触即兴」舞蹈概念带入台湾迄今十五年的编舞家古名伸,以此专文与本刊读者分享“CI-36”现场的热闹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