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追踪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号

跳动经典的诚恳力量--台北艺术大学《绿桌》的重建排练与演出

炎热的八月溽暑,台北艺术大学舞蹈教室中,年轻舞者们正专注地观看排练场中新的动作示范,同时等待从欧洲邀请来的重建指导Jeanette Vondersaar老师与编排助理Didier Merle老师给予指示。这群跨越舞蹈研究所及大学部不同年级所甄选而来的舞者,正与外国老师进行每周一到周六从早上暖身到下午排练,一个多月密集的重建排练,为《绿桌》首度在亚洲学校的重建演出进行准备。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号

迷思、中国与希望 二○○九关键年度报告

如果以兰陵的开始到二○○九年当成一个阶段,二○一○年有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之后,刚好视为另一个阶段的展开。文化产业化的概念发酵,中国大陆新市场的磁吸,新剧场落成后的场地供给增加,都带来新机运及新挑战。我们期待二○○九年在未来历史上,会有更重要的意义:代表台湾表演艺术经过多年努力经营之后的能量爆发起点。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号

是外来文化殖民地 还是本土艺术培育场?

「文化创意产业」对表演艺术而言,是一把两面刃的利剑。政府对於消费端的刺激和鼓励,的确可能形成更活络的市场;但是,市场反映的是大众口味,而不是艺术和美学的品味。也就是,民间增加的消费支出,不一定能够支持坚持创作品质的本地表演艺术团队,反而可能助长更多通俗、哗众取宠的节目。政府必须清楚意识到,以表演艺术而言,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核心是社会的文化与创意,不是漂亮的行销术语和亮丽的产值。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号

数位与表演共舞 谁能替未来铺路?--「第一届数位艺术表演」徵选计画评选观察

数位艺术基金会今年首度举办的「第一届数位艺术表演」徵选,祭出百万奖金,为这个艺术新趋势加持鼓励。虽然今年或因消息曝光不足,仅十一个团队报名,但仍有不少全新企画令人一新耳目。本文作者俞秀青应邀担任此次的评审之一,特撰本文介绍此次徵选的评选过程与作品呈现。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古典音乐,要不要行销?--从《交响情人梦》效应看艺术与行销之间的平衡

古典音乐这种追求内心境界与多年经营努力方可获得成果的艺术,需要行销策略用力炒作吗?从这几年发烧的《交响情人梦》现象、李云迪与郎朗的双骄竞争,到素人唱将与流行乐手的跨刀相助,种种行销话题吸引了普罗大众的注意,古典音乐似乎也因此不再让人仰之弥高,但古典音乐本质,是否也会因此而名实难符?

PAR / 第210期 / 2010年06月号

由舞蹈肢体引领 启发多元艺术的空间--记舞蹈空间舞团二十周年

「没有设限、开放思考、多元创作」,二十年来,这些发展概念形塑舞团经营的特质。舞蹈空间舞团的「新」与「变」,扩大表演艺术的空间,更实质地对台湾舞蹈表现形式产生质变的影响,也因此形成舞团特有的风格和发展形式。它的发迹不是仰赖一个舞台明星,创团团长平珩凭藉的是对艺术和舞蹈的热爱与不设限的宽容,与其说它是一个专司表演的舞团,不如视它为一个藉由舞蹈肢体探索而发展多元艺术的「空间」。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号

二○○九年表演艺术现象观察「舞蹈」--整体能量逊於去年 新生代精巧却显「宅」

二○○九年度的作品仍有一二令人耳目一新,但与二○○八年比较之下气势略显不足,有如陈雅萍委员表示:或许是反映了当今电子世代的生命情境,新生代的创作多带有「宅男型」的意味,够细腻精巧,但较缺乏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号

二○○九年表演艺术现象观察「戏剧」--娱乐市场与工作传统的成形

整体来说,二○○九年台湾剧场在各方面的表现都算平均,却没有太大的突破,只是先前存在的创作手法或剧团的活动轨迹变得更明显而已。喜的是,台湾剧场的老中青三代的工作传统已形成,二○○九年是这三代都活跃在剧场的一年,这可从「兰陵三十.再现风华」的纪念演出看出端倪。

PAR / 第207期 / 2010年03月号

艺闻二○○九 哪桩最吸睛?--「二○○九年十大表演艺术新闻事件」评选结果揭晓

PAR / 第207期 / 2010年03月号

挣扎求存或沉潜?荒芜?--南台湾近年剧场生态之观察

与千禧年之前的热闹动态相较,南台湾近年剧坛脉动显然趋於稀落、面向有限,进一步言之,处於传播媒体日新月异、地方艺文补助机制贫血、公立民营大小剧场有限种种劣势前提之下,剧烈地影响著剧场创作的多元性与原创性、人才新秀的断层、小剧场的永续经营,确实长期存在著结构性的危机,前景堪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