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号
从僵固到流动 从艺术到商业--中国小剧场迎向三十年
中国的小剧场运动很快将迈入三十年,年过七十的大导仍有新作问世,中生代的导演们确立了风格,新生代的导演们则在刚刚开放的市场中试水温。北京的小剧场戏剧会怎么走?资金倒不是问题,而是要看这些获得资源的创作者,最终的艺术选择。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号
王嘉明 何需论大小? 就是「玩」空间!
对於从小剧场到大剧场,这种单向、类似达尔文进化论的调调,王嘉明不是很赞同,抗拒国内这种「大、小剧场」的分类,似乎传达著某种优劣之分,或类别之分。自承「我是走一走,突然一抬头,才发现,喔,这里就是大剧场啊。既然进来了,就玩玩看。」依旧做自己想做的,说来似乎带点戏谑、漫不经心,其实是他对大小制作一视同仁的态度,同样都得认真、尽情地创作。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号
林兆华 从形式到表演 坚持前行的先锋
林兆华可说是近代中国戏剧发展最重要的导演之一,开启了八○年代以来的实验话剧和小剧场风潮的他,三十年来持续在剧场中实验创新。林兆华的重要性不仅在於他导演了许多历史之作,如《绝对信号》、《车站》、《狗儿爷涅盘》、《哈姆雷特》、《赵氏孤儿》等,这些作品在不同阶段不仅扮演了先锋者的角色,也引起思想和美学上的争议和触及中国当代剧场的重要问题,例如对导表演方法的再思考与尝试,以及戏曲美学的现代应用等。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号
符宏征 在有限环境下 创造更多能力
关於跨越多样媒材,乐於尝试不同剧场形式的表达,符宏征笑说:「有机会接戏就接啊,当成工作。」符宏征口中的「工作」这样区分:受邀合作,先呼应对方的需求;而动见体主动推出的作品,则回到实验性较强的领域。符宏征直言:「我们这一代要以专业导演的身分生存,不容易。」他更在意的是:「要在极有限的环境下,创造更多能力!甚至变成艺术制造业,或当我是一个『工匠』都很好。因为工匠有专业能力,可以生存。」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号
孟京辉 形式实验不断 最具票房魅力
作为中国早期的「先锋派」导演之一,孟京辉却能在不断的剧场形式实验中,发展出惊人的票房魅力。他的作品多以形式进行一种擦边球的挑衅,讽刺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假道学;更能以突破传统主题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心。现今他更涉足剧场经营,拥有档期与场地的主导权,除了让他创作上更有发挥空间,更有利於栽培新一代的剧场演员。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号
吕柏伸 面对大众口味 自然心看待
在历练多次大剧场的经验后,面对普罗大众的看戏口味,吕柏伸则以自然心看待,「如果有两千个观众喜欢看我的戏,那也没有非要追求到八千个观众。」虽然从小剧场跨足到大剧场,他看待作品的标准绝非以数字作为考量,「台湾的剧场不应该认为从小做到大才叫做成功。」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号
李六乙 跨足戏曲与戏剧 双刃挥洒革新
李六乙是话剧和戏曲的双栖导演。在戏曲方面,他不但是公认导演戏曲种类和数量最多的话剧导演,也是少数真正能掌握戏曲精髓和技术的话剧导演,他的「新戏剧」系列戏曲,透过现代戏剧手段解构旧有程式在表演脉络中的意涵、并进而产生不同意义,对有为戏曲革新做出划时代成果。在现代戏剧方面,他以「纯粹戏剧」的理念,尝试找到人的精神典型,对李六乙来说,人的精神典型要比人的社会典型来得更为强烈和重要。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号
王晓鹰 深究文本内涵 严肃诘问生命
除了林兆华以外,在八○年代实验话剧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话剧导演,至今仍活跃於话剧舞台的恐怕就属王晓鹰了。虽出身於八○年代的实验导演之列,但他从九○年代后至今的导演风格趋於沉稳,不再汲汲於剧场表现形式的探索,而以诠释严肃和具深刻生命意义的戏剧文学作品为其舞台创作的核心。王晓鹰的戏剧中的文学经典、严肃的题材、几乎不用大明星、不取悦观众、也无廉价笑声,这在当前过度商业化的中国话剧舞台的确是凤毛鳞爪。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号
专访中国新锐女导演--田沁鑫:我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人物小档案 ▲ 中国当代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女性导演,毕业於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现任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 ▲ 导演作品:《生死场》、《狂飙》、《赵氏孤儿》、《红玫瑰与白玫瑰》、《明—明朝那些事儿》、《断腕》、《驿站桃花》、《赵平同学》。 ▲ 戏曲作品: 京剧《宰相刘罗锅》(林兆华合导)、《关圣》、昆曲《1699桃花扇》,越剧《结发夫妻》。音乐剧:《迷哥》、《白头叶猴》。,电视连续剧《生死桥》等。 ▲ 出版作品:《我做戏,因为我悲伤》、《田沁鑫的戏剧场》、《田沁鑫的戏剧本》。
PAR / 第210期 / 2010年06月号
大陆喜剧之王,谁能笑傲称长?--赵、郭、周各逞伶牙 与时代并进争胜场
茫茫九派流中国,浪下三吴起白烟。古来滑稽,孰为魁首?今日笑星,谁是班首?访雕梁画栋,问市井坊间,当下喜剧之王为何?屈指数来,由南而北,则非东北赵本山(小品)、京城郭德纲(相声)、海上周立波(脱口秀)莫属。 忆往昔,草根赵本山揭竿而起,笑遍天下无敌手,压轴春晚十一载,终成一代霸主。郭德纲以三寸不烂之舌,口诛笔伐,舌战群儒,亦一世之雄也!而少壮周立波自创海派清口,嬉笑怒骂,出口成章,遂成鼎足之势。然此三人,如三角演义,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尊之如偶像,鄙之如弃屣。是是非非,何去何从,公案难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