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号

「演奏最重要的就是发自内心重现音乐」-- 阿胥肯纳吉 追求自由的音乐之路

国人相当熟悉的俄裔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阿胥肯纳吉(Vladimir Ashkenazy),暌违台湾已经数年,将於十一月中与儿子沃夫卡(Vovka Ashkenazy)来台举办难得的父子同台钢琴二重奏音乐会。趁此机会,我们再次来认识这位国际大赛长胜军、钢琴录音天王、知名指挥家,在他的人生与音乐路上,是什么信念让他坚定不移?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号

专访钢琴二重奏兄弟档--戈琛贝尔格兄弟:我们练钢琴,就像刷牙一样习惯

去年在全德青年音乐家比赛以满分拿到冠军的「戈琛贝尔格二重奏」,虽然还是青春洋溢的年纪,却以精湛的琴艺掳获国际乐坛的目光,原来他们的来头可不小——出身音乐家庭的他们的妈妈就是知名俄裔钢琴家、曾多次访台的莉莉亚.齐柏丝坦。在均为音乐家的父母带领下,两人走上音乐之路似乎理所当然,但为何会组成钢琴二重奏呢?就让这篇透过e-mail的专访来让读者先认识这两位乐坛明日之星。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号

陈炳钊的「消费三部曲」最终章--《哈奈马仙之hamlet b.》 借尸还魂的前卫经典

《哈奈马仙之hamlet b》?事的时空设在当下与未来之间,一些目前正在发生及即将发生的文化产业状况成为了?事的场景:大中华市场、一百场巡回、明星与粉丝、超级大剧院……可这绝对不是揶揄或讽刺,我们渴望要做的是,把一个急切的社会议题放置在舞台上,在观众的面前。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号

取材印度古老「射日」神话--《没日没夜》 一则隐喻的政治寓/预言

《没日没夜》来自印度东北Manipur省撰写文学,以诗和散文的方式写成的古典文学剧本。故事中两个太阳兄弟轮流执政,人民却在其中受苦,暗喻人民被两个强大力量左右拉扯著。诗意中的人物阶级关系,利用风格化的演员身体将角色的情绪外显和夸大,同时代表著传说中的太阳及现实中的君王,在「预言」与「寓言」的层层铺陈互相隐喻下,开展出一丰富的文本层次。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号

女性观点切入希腊神话--《遗忘的旋律》探索记忆、爱情与亲情的人生习题

《奥菲斯与尤丽狄丝》这则希腊神话曾多次透过不同艺术媒介改编,但大多数都以奥菲斯为主要叙事观点。唯一的例外是由德国诗人里尔克的一首诗,将尤丽狄丝的死亡,描绘成一个让她更完整、更圆满的状态。这首诗给了少年时父亲就过世的茹儿创作灵感,让尤丽狄丝可以在地狱遇见自己的父亲。她将她自己的生命经验,融合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观点,写出这部兼具强烈神话色彩及细腻情感流动的《遗忘的旋律》。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号

传统清音 踏出勾栏的美丽探险

王心心的南管跨界实验 南管音乐家王心心,虽然一身传统气息,但在创作的路途上,却是开放不拘的。从与现代舞合作的《昭君出塞》、《琵琶行》,到近期将上演的两档演出:与歌剧导演汉柏斯合作的《羽》及与指挥家简文彬、导演魏瑛娟合作的《时空情人音乐会》,跨界的实验让王心心一次次尝试超乎以往的南管演出形式。而她最在意的,仍是在这些跨界的实验中,找到让钟爱的南管音乐,与时代俱进的路途。

PAR / 第210期 / 2010年06月号

音乐重咸剧情热辣 善恶之间的强硬对比--音乐剧《变身怪医》的创作背景与特色

所谓「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善哉斯言,人们也许对外在事物有克服万难的毅力,对掌握自己却经常犹疑不定,甚至怀疑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自己。过往有许多以主角具多重个性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唯《变身怪医》Jekyll & Hyde把这个构想推到极端:服药就可以把人性中的善恶分离开来,在人体内轮流执政。 面对这个永世无解的人性议题,《变身怪医》提供了一种搔到痒处的趣味。观众一边鄙恶剧中刻意塑造的暴力、血腥,却又从中尝到嗜血的刺激。如果这部剧不是那么麻辣,票房恐怕不会那么好,这岂不是台上、台下齐变身吗?吊诡啊。

PAR / 第210期 / 2010年06月号

从电影到音乐剧 《变身怪医》分身多重--史蒂文生经典小说 多重人格的代名词

从英国小说家史蒂文生笔下的《化身博士》,到一九三一年让男主角拿到奥斯卡金像奖的黑白默片,到即将在台湾演出的音乐剧《变身怪医》,这个故事就像它自己一样分身多重,人性心理的探索,善恶之间的辩证,都让它成为创作者最爱发挥的题材。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号

正视市场考验 剧场中生代的大舞台挑战

台湾剧场界「世代断层」警报解除了吗?持续在中小型剧场耕耘的剧场中生代编导如王荣裕、吕柏伸、符宏征、王嘉明,今年纷纷将作品推上大剧场。虽然对他们而言,从小剧场到大剧场不是唯一选项,也不是截然二分的优劣分类。但当表演艺术只是娱乐市场的选项之一,面对商业行销越来越致密的手段,市场考量与创作理想的天秤如何平衡,或许是这群中生代导演的剧场之路,所面临更大的挑战。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号

王荣裕 挥洒胡撇仔戏 大舞台上造里程碑

从呛辣冲撞的《古国之神—祭特洛伊》、《群蝶》,到近几年融合歌舞、老歌、综艺杂耍的《浮浪贡开花》系列,此中的种种转折,导演王荣裕自认是「大部分的创作者必经的阶段」。四十岁得子,改变了他的创作脉络,从自身根源中寻索,找到台味十足的「胡撇仔戏」路线,九月将把大型歌舞剧《大国民进行曲》搬上国家剧院大舞台,更是一次「里程碑」级的挑战!